如果郝永忠不死,清军也不可能对他表现出足够的信任。
革命军那里又表示随时欢迎郝永忠回归的话,郝永忠会不会随时借机回到革命军那里去?
如果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中痛骂郝永忠,这会让郝永忠在满清阵营这里受到极大尊重。
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世上还是很多人清楚的。
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中声称郝永忠是被迫无奈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样一来,满清阵营还敢相信并重用郝永忠吗?
姬国卿这么说,其实就是彻底将郝永忠等给逼死。
可以说,《革命之火》上面夸奖郝永忠的话,比辱骂郝永忠还恶毒十倍!
这个时候,郝永忠等人如果还能在满清阵营中好好地活着,那就绝对是奇迹了。
在姬国卿看来,对敌惨败甚至是撤退逃走不可耻,可耻的就是投降。
在革命军阵营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革命军战士投降给了敌人。
这样的没有革命觉悟和气节的人,姬国卿恨不得将之挫骨扬灰!
《革命之火》实在是太高明了,多铎对姬国卿已经感到佩服了。
多铎没有按计划派兵攻打固原,是多铎已经通过《革命之火》看出来姬国卿在陇山一带布置了太多的兵力,把陇山一线当作了防卫的重点,多铎从那里入手,等于是找钢板去踢。
《革命之火》能如此坦诚承认自己的失败,表现得落落大方,大清的《坤宇一统》就显得小家子气了。
《坤宇一统》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盛赞阿济格的北路军如何如何英勇,大清天兵如何如何势不可挡,革命贼如何如何不堪一击等等。
看到了《坤宇一统》,仿佛是大清已经把革命军全部剿灭了一样,完全意识不到阿济格取得的几场胜利只是暂时性的。或者说,阿济格取得的几场胜利,其实是革命军有意赠送的。
目光敏锐的多铎,打探到革命军在宁夏只配置了两个师,约两万人。
而在中卫、中宁、广武、同心、固原等地配置部署了约五个师,多铎当即就发现这是革命军有意放弃宁夏,回缩防守在陇山至中卫一线。
阿济格面临的大战远远未有到来,决定胜败的关键不在宁夏,而在宁夏南部的中卫至陇山一线。
姬国卿为何放弃宁夏,多铎猜不透。
但是,从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中发布的言论可以侧面看出一些问题,那就是革命军此时进入宁夏似乎是为时过早,因为宁夏的回人还无法接受革命军。
姬国卿放弃宁夏,是让宁夏回人将革命军跟清军做出一个对比。
当宁夏回人发现革命军好过清军后,他们更愿意接受革命军时,革命军再次进入宁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革命之火》对革命军有所了解后,多铎最终选择了从蓝田县入手。
蓝田县至商州一线的武关道,是革命军的最前沿阵地,这里距离革命司令部同样非常遥远,姬国卿对这里鞭长莫及,从这里入手不会陷入革命军的包围圈之中。
一旦拿下武关道,对清军的意义虽然没有多么重大,但是可以对整个大清做出一个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也对那些心存异志的汉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那些已经投降大清的汉人,他们会更加坚定归顺大清的决心。
可以说,拿下武关道,对战争的走势影响不大,但是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是对天下人再一次秀出大清“肌肉”的机会。
自古以来,正义的一方不单要靠“以理服人”,而更要靠“以力服人”!
之前没有跟革命军交过手,多铎不清楚革命军的战斗力有多强,这次“讨伐”蓝田县革命军,多铎派出了一万兵马和三十门红夷大炮。
人数上来讲,不算很多,红夷大炮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