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汉人、羌人等少数几个民族外,比如说回人、藏人、蒙古等,都不大认同什么“炎黄子孙”。
本来,姬国卿这个“姬”姓能够跟黄帝的“姬”姓靠在一起,姬国卿树立了“黄帝”这面大旗理所当然。
由于“炎黄子孙”的片面性(姬国卿作为后世之人,跟当代人想法肯定不同。当代人觉得把长城之内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统一起来,就等于是统一了天下,也普遍认同这几个流域内的人才算得上“炎黄子孙”。姬国卿清楚,不解决好蒙古草原问题、天山南北麓各民族问题、辽东黑龙江流域问题,甚至是朝鲜、日本、俄罗斯问题,华夏就不能说屹立于世界东方。面对日后那么多的问题,“黄帝”这面旗帜就显得小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作为“天皇”的伏羲,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周边各族各国都有认同感,比如说后世韩国,还用太极图来作为国旗呢!)
既然扯大旗作虎皮,就扯个大的旗帜,这也是姬国卿最终选择了“伏羲”来作为“图腾”,变相地标榜点化自己的神仙就是伏羲。
对姬国卿来说,既然他人都认同自己受到神仙点化了,何不搬出一个大神出来?
之前,姬国卿不注重这些,自从林邦隆和马塬拥立朱宰渊为“肃王”,短时间内就笼络了十万兵马,在甘凉一带横行无忌,姬国卿发现了“旗帜”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百姓们没有饭吃时,吃饭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但凡有口饭吃,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公平,他们才不关心这个。
让百姓们关心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跟着谁能有个安稳的环境和日子过。
而能够给他们安稳日子过的,第一条就是手中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保护相应的“国土”和百姓。
革命军当时的现状是,头领姬国卿只不过是胡虏卫指挥使,手底下只有一万兵马多一些(一个师)。
而林邦隆这边,不但有个“肃王”坐镇,而且拥有兵马三万。
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他们才不管革命军的一万多人战斗力怎样,林邦隆的三万人战斗力怎样。
在他们眼中,连大山都不敢走出的革命军,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帮山贼,而林邦隆则是光明正大的“肃王”旗下将军。
因此,短时间内,甘肃中西部各方心向大明的势力都纷纷归附于林邦隆。
正是因为革命军这里没有一面大旗,一直不被周边各方势力所重视。
比如说更近一些的贺珍北征,仅仅派遣三万人到关中,不到两个月就聚拢了近十万人,关中各地势力纷纷遗弃满清而投靠贺珍。
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革命军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低调,编制是一个师一万人左右时,实际上包括侦察部队和民兵在内已经达到近五万人了。
而此时的革命军对外宣称只是一个师一万多人,革命军从来都是隐藏了自己一大部分实力,把兵力尽量往少处说。
反观林邦隆和马塬,明明只有七万兵马,却对外宣称三十万,贺珍这边明明只有五万多一点的兵马,对外经常宣称十万。
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闭塞严重,而且还经常以讹传讹,歪曲事实。
躲在大山中不敢出山的革命军,即便是对外宣称拥有一个师一万多人,说不定在不明真相的人听来,革命军还只不过是一两千人呢!
要不然,革命军为何躲在大山中不敢出来?
革命军侦察兵的宣传工作,针对的都是处于饿死边缘的流民或社会最下层的穷苦人,他们的思想工作最好做,可以说给他们一个馍馍吃,他们就肯为你卖命。
而对于那些吃穿无忧的地主富人、官员乡绅等,他们才不买革命军的帐呢。不但不买,而且明里暗里破坏革命军的宣传直至杀死革命军的侦察兵,大肆宣扬革命军的“匪贼劣根性”。
莫说是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