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姬国卿。如果当时就把新版《隆中对》说给王本固听,先给他画一个天大的饼,他估计就看不中王正道答应给他的那些好处了。
为了尽量避免“姬慧卿”事件再次发生,姬国卿不得不先给身边核心的这几个人画出一个天大的、诱人的饼,让他们的胃口和欲望变得很大,免得日后有人稍稍给他们一些好处,就让他们突然变节。这个道理,就跟前世“穷养儿子富养女一样”,由于姬国卿前世有个女儿,自幼便宠着、惯着这个女儿,在女儿身上花的钱最多,目的就是让女儿“见多识广”,不致长大后随便就被一个穷小子的一顿饭给骗走了。当前,身边的这些人就跟自己“女儿”一样,必须在思想上要富养他们,让他们的欲望和胃口都变得非常大,不致潜在的敌人随便许诺一些好处,就收买了这些人出现第二个“姬慧卿事件”。
画出一个大饼,提前告诉了所有人的奋斗目标,给他们指明了方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他们的行为,左右他们的思想,免得他们漫无目的横冲直撞,不小心调转枪口,制造意想不到的事端。
姬慧卿事件的发生,导致天水镇两个执法官全部死亡,天水镇从此没有了执法官。
没有执法官,就失去了对很多冲突事件的事后评判。如今这么多人,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纠纷都找到姬国卿这里,姬国卿连吃饭睡觉都没工夫了,还练什么兵?
有了第一天正式军事训练的摹本,姬国卿第二天就不需要再盯在操场上了,把训练的指挥工作交给李运亨,姬国卿来到了土改处。
全部将天水镇下属的十几个村落土改完毕后,每个村都推选两个代表来到天水镇,负责讨论商议天水镇各项规矩的制定和更改工作。这些人都是被各地百姓推举出来的,都是各村百姓信得过的人,他们发言时都能代表各村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这是个好的开端,姬国卿不想也不能掐断这个开端。
不想掐断,是因为这样的推举制正是根除封建科考或捐官取士的有力手段,也是民主制取代分封建制任命官员制度的有力手段。华夏的封建制度经历的时间太长,可谓是根深蒂固,想要根除非常困难。封建制度和思想不祛除,华夏就很难屹立于世界东方,很难在接下来的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引领世界。尽快地、彻底地改变这个时代,是姬国卿的初衷,推举制就是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不能掐断,是因为姬国卿初来乍到,不但不认识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且对这个时代缺乏了解。孤立无援而且又危机四伏下,姬国卿必须尽快找到几个得力的助手。对周围人都不了解,谁又能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这就只能听取很多人的意见了。最少,姬国卿相信这个时代的山里人还是比较淳朴和正直的。这些淳朴正直的人推选出来的助手,绝对是他们信得过的人,自己笼络了这几个人,就等于笼络了所有的淳朴百姓。如果自己刚刚得势,就不顾百姓心声任人唯亲,那么多的百姓还会信任并拥戴自己吗?再说,当初是自己让百姓们推选合适人选的,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如今,自己稳稳地掌控了天水镇,就推翻了这个规矩?如此一来,以后还怎么走出天水镇、走出西秦岭山、走出甘肃?
草莽出身的李自成都知道喊出口号“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来收拢人心,自己没有提出“不纳粮”的口号,这一点已经远远落后于李自成了。如果不再弄出些其他的手段来笼络人心,自己岂不是白白比他人多了解了数百年的知识见闻,白白浪费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穿越机会了吗?
姬国卿不敢说自己比李自成聪明多少、强多少,说不定跟李自成相比,人家把自己卖了,自己还跟在后面屁颠儿屁颠儿地数钱呢!
自己比李自成强的一点,就是自己比李自成多了几百年的见识以及了解了很多的科学技术。虽然自己所掌握的科技连屁都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