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摇身一变从皇子成了皇帝。
当然了, 身份的转变还差一场登基大典。
古人对仪式十分看重,所以不管咋说这场大典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虽然大典的准备最快也还需几天,不过“宣传”工作却可以先一步展开。
于是,已经成立一年,且几乎垄断了民间舆论的《京报》便开始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了。
......
早朝结束仅半个时辰后。
春深书坊京城总号的库房打开,里面堆叠着的报纸如雪花一样被免费送到了各家各户。
各州分号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做着相同的事情,第一时间便将京城发生的一切传遍了大宁三十六州。
这些报纸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印好了,上面不仅刊登着今天宁文均“演讲”的原文,更是附带了一份大理寺对于宁永年的“判决文书”。
嗯......
严格来说,虽然《大宁律》第一页就写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制度上其实能审判皇帝的只有皇帝本人,即便是“最高法”大理寺也不行。
不过报纸毕竟是给老百姓看的玩意儿,没人在乎制度上合不合规。
百姓们只知道大理寺是审断一切大案要案的地方,有此“官方背书”,报纸上的内容自然便也就变得可信了不少。
所以......
宁永年竟是原州城之事的真凶?
许家造反,宁玉珂造反也都是被逼无奈?
还有,竟然是宁文均指使魏家造反的?
在《京报》的叙事口吻中,宁永年自然被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至百姓于不顾的凶君暴君。
而宁文均则是一位嫉恶如仇、大义灭亲的好皇子。
至于魏家......那当然是帮助宁文均替天行道的有力帮手。
以上三点,除了对宁永年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实之外,其余两点无疑都十分离谱。
不过普通百姓却是根本没有能力分辨这些。
在他们看来,这份在过去一年中带给他们各种最新消息的《京报》就是最靠谱的信息渠道,最起码要比那些坊间传闻来的可信得多。
因此,半天时间不到,整个大宁便彻底沸腾了。
毕竟一夜之间就换了皇帝这事儿实在太有冲击力,甚至大部分人若非是听读报先生亲口说出来的,打死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先生!俺们刚来!没听到你刚刚念了甚!”
“你再念一遍吧!”
“是啊先生!再念一遍吧!”
“......”
极东,青州府。
一家名为“三润居”的茶馆坐落在海边不远的小镇上,来往之人大都是附近居住的渔户。
听说有天大的事发生,这些渔户今日也不出海捕鱼了,一股脑都往镇上跑,想要听听到底出了何等大事。
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晚。
因此镇上为数不多的几位“读报先生”今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已经把手中报纸来回读了不知多少遍了。
不过无所谓,只要有银子赚就行。
“稍安勿躁!各位乡党稍安勿躁!容老朽喝口茶润润嗓!”
一面喝着茶水,一面悄悄观察着面前铜炉里不停增加的铜钱。
当铜钱达到一个高度之后,穿着儒袍的老者便举起报纸,再次慢慢读了起来。
“咳!”
“天吉十五年十一月初四,节气大雪。”
“京报首刊,朝局巨变......”
“......”
月上枝头,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却热的很。
小小的茶馆里外都挤满了人,人群每个几十息便会发出一阵惊呼。
今天的报纸足足有七八页,光是读完一遍就要差不多将近一个时辰。
更何况老者时不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