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紫色> 第一卷_谁输谁赢(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_谁输谁赢(2)(1 / 4)

白大年病倒后,姜小淘进入水印公司,全面接手那里的业务,为了迅速稳定军心,姜小淘煞费苦心的搞出了一个新的浮动工资制度,凡是在一线做事的老师傅,其工资水平往上浮动至少30%,有突出贡献的师傅,在关键岗位和环节上的师傅,向上浮动超过百分百,还放出话来,只要给公司解决问题,在工资环节“上不封顶”,这透露出的是一个什么信号?许多搞行政的人也开始申请要去一线了。

说,这去一线是你说去就能去的吗?至少你得是行里的吧?这木刻手艺也是有传承的,你师傅是谁?你这手艺考过几级证书啊?在姜小淘看来,想要混进一线师傅队伍里,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他没有想到,那些申请的人其实个个有来头,有的还是木刻高手,他们不过是在原来的体制下,在一线干腻味了,干好干坏都一个球样,何必在一线辛苦?每天在聚光灯下,在高倍放大镜下,用雕刻刀一刀刀的干,那活计的劳动强度一点也不比在建筑工地上搬砖的差,这是体力加脑力。

看官会说了,你这讲的也太夸张了吧?不然,一点也不夸张,水印木板的核心就是精细的复制原画上的各种笔调,有些泼墨写意的笔调还要通过多层次的分解,在木版上模拟出来,这行的师傅实际上都是丹青高手,一个个可都不简单,因此,从最早建立的时候起,这行的薪水就不低,尤其是在过去年代里。

进入这个行当也是要拜师学艺的,不是说谁都能干的,你得心灵手巧,你得有悟性。说了,具有这样能力的人干嘛不自己去作画,当画家不是更高级吗?这话也不能说不对,也有木版师傅出身的画家,可大多数的人最后是走不出去的,搞创作的画家还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缺少这样的学习和训练,缺少对丹青的感知,你充其量就是个画匠而成不了画家,可这两个行当也必须同时存在,否则,社会上的需求就无法满足,你想在家里给老人画像,哪个画家能给你干?你就得找画匠去干,据说,当年齐白石未成名之前,最早学画画就是画人像的。

创作和复制,在古代就是有严格分工的,比如西安碑林里留下来的那么多石刻,如果仔细的去看,你就会发现这石刻之间的差异,好的石刻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和体现书写者字体的风格和艺术性,没有这些石匠的存在,许多字帖就不可能流传至今,而石匠本身的技术要求并不比书写着低,否则,如何刻出原貌来?

一个优秀的石匠在当时的名气和收入上也是不低,蜚声海内外的西冷印社,最早的三个发起人就是石匠出身,正是他们对古碑刻研究和喜爱,使他们在石刻技术上登峰造极,想要请动他们出来刻上一座碑,那不是说给个三瓜俩枣就能行的。尤其是在那年月,宗祠的祠堂,先人的墓碑,各种亭榭楼阁的梁柱等等,就没有几个地方不进行雕刻的,所以,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也都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西冷印社就是原始发起人出钱出资,在当地购置土地,修建亭榭,一来是相互之间有个切磋技艺的地方,二来,也是给学生上课讲学的地方,只不过他们都是纯匠人,在文人士子之间没有影响力,甚至还羞于与他们为伍,几年后,他们找到了当时海派画家的魁首吴昌硕,聘请吴昌硕为第一任西冷印社的社长,这才把西冷印社推向了高雅之堂,乃至到后来,国内但凡有点名气的文人雅士,如果不是西冷印社的社员,那都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可见,这雕刻艺术的魅力。

水印版的复制,其实与西冷印社的出现时间差不多,原理也是从碑帖中化出来的,不过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飞跃,利用木材的柔软和弹性,以及每次水印使使用压力的差异,可以逐渐模仿原作的风格,尤其是在复制字帖、国画上相当成功。

这里多啰嗦几句,最早被称呼为国画的并不是彩色的,仅仅是用墨汁的浓淡和露白来表现画作上的景物,这就像后世的电影,最早出来的是黑白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