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勋眼下已经走投无路了,就算是辰全集团现在顺着他的意把那个合资协议签署了,他也无回天之力了。道理很简单,捅出来的窟窿太大了,已经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这投资银行在经营上,如果是经营亏损,说得过去的,好办,可要是说不过去的,形成明显的“渎职”和“非常规”损失,CEO基本上就完蛋了。
首先,郑德勋当初为了搞辰全集团而放出去的那些完全没谱的私募借贷,基本上都成了死账,而且是在会计准则上不可见光的死账,目前算下来,加上利息损失,足足有60多亿,这简直让郑德勋都要发疯了,就是没完没了的打官司,那些本身在社会上就是依靠各种欺诈哄骗手段谋生的家伙们,到哪里去找钱?他们都已经倾家荡产,如果继续在外面,饭都没得吃,还指望吃牢饭混完后半生呢。是,法院是可以连打带罚,可以判决让他们还钱,可是他们没钱啊,拿啥还?
其次,郑德勋再次去华尔街引入游资的高额利息,让他进一步的深陷在泥潭里无法自拔,仅仅靠放出去的投资回收的利润去偿付利息,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而且,作为有目的而引进的资本,根据规矩也是要专款专用的,你可以放在那里,可以存到商业银行获取利息,可你不能将这些款项挪做他用,干了就得坐牢。
还有,大几百亿资金沉淀在辰全集团这里,拿不走用不了,这让郑德勋几乎完全没有办法。不是人家不还,是你当初给人家下的坎子啊,一切条件都是你定的,现在出现问题,是你自己当时思虑有漏洞,你能怪人家什么呢?不是活该吗?
要说,这投资银行能玩的花样是非常多的,可以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一旦做出了规模,投行的业务要比普通商业银行广泛的多。而且,投资银行也没有孤军作战的,往往在身后站着诸多强大的金融机构,有的根本就是一些庞大的商业银行下的小崽,可是,资本设定的规则就是,一旦投行出现风险,那就会采用壁虎断尾的战术,将所有的烂账和损失都甩给投行,以保全身后的资本安全,这都是公开的。
投行与普通商业银行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依靠纯粹的货币进出利息差赚钱,一个是依靠投资企业,然后转手出售企业获得暴利。看上去有些不好理解是不是?投行如何说是投资企业呢?实际上,当投行进入某些企业的重组、兼并后,接下来的就是收购,然后包装,做出新的策划,最后再卖出去,这一进一出的利润可是商业银行望其项背的,也是投行中最赚钱的项目的。尤其是,打包好的企业,如果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原来已经停牌,可经过包装和发出各种重组信息后,恢复上市,这个利润简直就是个无底洞了,也是所有投行最愿意干的事情。
说白了,普通商业银行,是可以收揽一切存款的,但是,不可以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只能贷款。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永远是个钱庄性质的金融机构,负责管理和保管社会上的货币流动,从中赚取利息。照这样看,商业银行不是赚不到钱了?尤其是当西方金融市场上玩量化宽松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利差啊?这就是为什么在商业银行里也退出诸多“衍生品”的原因,实际上,那些衍生品都是投行这一类机构组织和策划的,可是投行不能像商业银行有那么庞大的营业网点,没有可能雇佣一大批业务员挨家挨户的去推销他们的产品,怎么办?就是与商业银行联手,让那些商业银行代理,只要打上一行字,“投资有风险”就齐活了,甭管那些业务员说的多么天花乱坠,说的多么牢靠,在你签署文件的时候,这一条肯定少不了,你不小心还真是看不出来。当然,正规经营的业务,还这是能赚钱,能让买衍生品的客户发点财,关键是,千万别碰上全球性的股灾和经济危机。
投资银行正好相反,它不可以随意的向具体个人揽存,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