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的当然就是“医者父母心”,同样表达了医生这个职业对待病人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古籍野史里去查去看,根本找不到当代医闹的先例,在过去,医治好病人是天经地义,没治好也是不能怪医生,哪怕是碰上了俗手或者庸医,只能怪那人的命不好,用死者去威胁医生,换取更多更大的收益,这在我们的传承里是没有的。可是现在呢?
过去,在北方一般称医生为“大夫”,而在南方则称医生为“郎中”。许多人不理解这样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在这里啰嗦几句。
医生的医字,繁体是这样写的,“醫”,根据象形文字的解释,其意很复杂,不过我们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有专门的人把受伤的箭头拔出来放在容器里,还有被兵器砍伤的地方,用药酒消毒治疗”。这就是古篆体醫字里面有箭矢的“矢”,有形容兵器的“殳”(读shu一声)和形容酒的“酉”。但是,这个醫从一开始的地位低下到后来的地位高贵也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实践才形成的结果。
首先,没有文化,不认识字肯定当不了医生,而在古代,识文断字的人都是贵人,都成为了“士”,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古代医生本身就是官。其次,到了唐末五代,朝政**,卖官鬻爵,致使民间官衔泛滥。走在大街上,随便碰上一个人保不齐就有个啥官衔。于是,以官名打招呼逐渐形成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诏”,连卖茶的都会被叫一声“茶博士”。引申到后来,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社会上任何职业都可以用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这也是后来的朝代不得不把官名改的原因之一,于是,原来那些古官名就成为某些职业的称呼了,比如说“员外”“朝奉”的称呼一直延续到明清。
管医生叫大夫,有些西化的人说是从外语“道客特”音译过来的,说是简化后的叫法,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他们还振振有词的说,“大”字的发言区别,其实,“大”字本身就是多音字,山大王,难道也是因为“道客特”吗?
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特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把医生称为“大夫”真正的起始是从北宋开始的。在北宋,医务制度和医学管理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负担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二十二种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等。这样,“大夫”就成了医生的正式称呼,没有了唐末那种胡乱叫恭维的意思了,多了尊重和恭敬。这才是正解。
再说这师道尊严,我们民族是典型的无神论者民族,不够也有信仰,那就是“天地君亲师”,把老师排进这样的序列里,很是不得了啊。天地太抽象了,你最多就是说几句“老天爷你看见了吗”“老天爷啊,你开开眼吧”“你不怕下地狱吗”这样的话,而所谓“君”,现在已经没有了,那还剩下什么?就剩下了亲和师了,可现在全盘西化教育方式后,这个师似乎也没有了。
西方文化的侵袭,改变了许多人对医疗和学习的态度,这不知道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悲剧。为什么西方的诸多思潮和思想别的方面很难影响我们,偏偏这两样东西影响了我们?这就是我们民族本身的一个秉性使然,那就是我们特别的喜欢宠溺下一代,特别喜欢小孩,认为小孩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长大了就好了,就明白了。”所以,在华夏,孩子永远是孩子,是最喜庆和最吉祥的。
是我们的先辈不知道宠溺的危害吗?也不是,在古代,为了杜绝这样的问题,曾经公开规定“父不抱子”,虽然起源是周礼中对先人的祭祀,可这里面却是充满了教育上的的哲理,说的简单点,就是做父亲的要威严,要严格的教育下一代。可惜,现如今这些都没了,一代更比一代娇气,一代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