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忠结婚之后就辞掉了国营农场的工作。毕竟离家三十里,那时候家里连个自行车都没有,交通成了大问题,他也不能成天住厂子里留张玉英自己在家照顾他的瘸父疯娘。回到老家后,于德忠继续干起了泥瓦匠的活计。这种活没有什么连续性,有时候闲上几天,有时候忙几天,到了寒冬腊月,很少有人家会收拾房子,就彻底闲了下来。就算家里种了一点地,交完“三提五统”的农业税后,留点粮食自己吃,剩下的也卖不了几个钱。
张玉英过门后有点傻眼,自己的公公婆婆完全没劳动能力,虽然不用在伺候他们的事上多花功夫,但也指望不上他们能帮忙维持家计。家里不仅没存款,于德忠建房结婚还欠了一屁股债。张玉英的大哥提到的那3口装粮食的缸,里面就没什么余粮。于德忠结婚之前不在家里住,地都给别人种着。张玉英进门后,让于德忠把地要了回来。青黄不接的时候,张玉英还要回娘家找她妈拿吃的用的。
张家的条件要比于家好上很多,张玉英的大哥大姐早已成家,家里劳动力也足。于秀娥嫁到张家后,相当于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对于自己的亲嫂子时常回娘家拿东西,于秀娥甚是反感。每回张玉英回娘家,于秀娥都摔摔打打的,指桑骂槐的,没给过好脸色。张玉英只要从娘家里要拿走一斤肉,于秀娥就会立刻出去买一斤排骨炖上,然后阴声阴气的来一句“哼,今天炖排骨吃”。张玉英的母亲私底下会偷偷给她一点钱,让她回去买点好吃的,尤其是张玉英怀孕后,她母亲没少私底下帮忙。
张玉英从娘家回来后,气不过就会找于德忠哭诉“你看你妹妹,简直没有人情味,我回娘家拿东西回来给谁吃?我自己能吃多少,不都是给你和你爹妈吃了?你不是她亲哥吗,你爹妈不是她爹妈吗,我从我妈那拿的东西都给她家的人吃了,她还那种态度,简直不明事理。”于德忠知道自己妹妹的秉性,也没什么可说的,张玉英嘴上说说,发几句牢骚也就过去了,并没有跟于秀娥有过正面冲突,她还想着维护好跟于秀娥的关系,自己的母亲以后还需要于秀娥照顾呢。
农闲之余,张玉英和邻居其他几个小媳妇也在村子里打零工,削芋头皮、剥蒜皮。日子虽然穷点,也将就着就这么过下去了。
张玉英临产前一个月左右,她的母亲就搬过来伺候她了。这天上午,于德忠正在村里帮人盖房子,张玉英在家开始阵痛。张玉英的母亲赶紧找邻居去找于德忠。于德忠借了点钱,找了个拖拉机,拖拉机车斗铺上了褥子,给张玉英盖上了被子,中午的时候一行人蹲坐在拖拉机车斗里奔赴三十里外的县人民医院,临行前,张玉英的母亲请邻居通知了她的大儿子、和二儿子。
每个村子里靠街的房子的墙头下,春秋天气好的时候,都会零散的聚集着三五个、六七个的老人家,他们自备着小马扎或矮凳,有的拿着个旱烟袋,有的拄着个拐棍,坐下后将拐棍立于两腿之间,双手握住……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坐在东山墙下向着阳光,等他们的影子快朝向正北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吃中午饭了,午饭后,他们坐在南院墙下,仍然向着阳光,等太阳西斜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回家了。他们不需要看表,他们聊着年轻时的勇事或者谈着别家的家长里短或者当有人从他们面前经过时,这个人就成了他们的话题,他们会聊起他是谁家的谁,他的父母家人、他的故事、他的上三代或后代。他们大部分已经七老八十或者身患残疾,干不动活了,每天除了吃饭,这就是唯一的活动了。后来于乐跟他的小伙伴满村子疯玩的时候,给这支队伍起名叫“等死队”。毫无疑问,于乐的爷爷于宣正便是这队伍中的一员,而且他还有个拐棍。
张玉英的母亲请人找于德忠时,那人发现了墙头的于宣正,虽然知道他帮不上什么忙,但也顺便告诉了他“你儿媳妇快生了,赶紧回家看看吧,我去寿昆家通知你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