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天的喧闹,“剪羊毛节”在晚上热闹的篝火晚会中进入尾声。各村的羊毛数量都统计好了,每户人家都卖掉的羊毛也都单独打了包。
楚清借着大家高兴,干脆一并给结算了银钱。虽然这花了不少时间,弄到很晚聚会才散,但是牧民们都很高兴。
他们每天繁重的劳动,在今天得到了收获。以后,他们也可以用银钱购买些兑换不到的生活物资了。
最高兴的是楚清,这要是放在现代,这些羊毛统统变成羊毛衫,卖出去的钱都够她开上几个小工厂的了。
算算吧,一只成年羊一次剪下的毛有四五斤,平均每户将近四五百头羊,三个村落一共一百六十几户,去掉牧民自己留下的,这一次楚清收到足足有二十万斤羊毛!
楚清还收了不少羊皮,一一打包下来。自己车队根本拉不走!一辆单马拉的车最多才能拉八百斤左右。
楚清看着笨重的车轮,十分怀念橡胶制品。
………………
张铭宇这段日子已经带着密侦司的干探,把附近地形都记录了下来,小到一条时有时无的溪流、大到附近的山,都绘制成图。也打听到不少当地的风俗、物产以及人文情况。
沃斯人和大宣一样,虽然看着长的也都差不多,却也分了好几个民族,他们分别聚集在各个部落的领地内,有些部落之间不允许通婚。
张铭宇听村里的老人说,很早很早以前,曾经有沃斯的商人去往大宣的,因此沃斯人知道大宣是个好地方,物产丰富。
当时的沃斯王努力想与大宣往来,却因各部落首领的反对而没有进行下去,以后更是把大宣当作敌人般看待。
理由是,沃斯国因为人口少,还没有进攻大宣的能力。沃斯人的思维方式是进攻、是侵略,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他们杜绝与别国的往来。
可是他们又需要大宣的各种物资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因此留着东伦没有侵占,而是把东伦国当做贸易中转站,进而无形中也维持了东伦国的存在。
而大宣国,所谓物产丰富,却也只是相对于沃斯国而言的,发展经济是历代皇帝的努力方向。各大世家的存在为大宣带来了支持,也形成了禁锢。
他们认为大宣之外的地方均为贫瘠之地,没必要多花精力、多冒风险去探查。很有些闭关锁国的意味。
这也是两国世代存在,却互不往来、了解的原因。
让张铭宇比较失望的是,沃斯人的文字记录很少,为数不多的记载也在历任沃斯王的更替中因战乱而损失。
张铭宇此时看着一地装羊毛的麻袋,问楚清道:“这怎么办?装不下了。”
楚清也为难:“先让牧民们帮忙盖上些防雨的东西吧,总得等小子们回来了,再分批拉走。”
三、四天后的傍晚,楚清他们发现,牧民们有人带回来棉布,一问才知道,他们用手里的银钱去别的部落买棉布了。
“天热了,孩子们的衣服小了、破了,要换些布做薄衣裳。”他们说。
“你们在哪里换的呢?”楚清问。
“一路向东,去涂虎尔特,他们那里换布便宜;向南去维拉特就换青稞面。”
楚清转向张铭宇问道:“你们上次去了这两个地方?”
张铭宇回答说:“我们上次去的是三个部落交界的地方,在那里转了一圈回来。应该是在沃斯国中部略偏南的地方。”
这地图还有得画,楚清想。
他们这里小部落被大部落吞并,大部落被几大领主占领,整个国家分成了四部分。
牧民们快马加鞭去趟相邻的部落竟用了三、四天的时间。
楚清决定等回国筹备货物的小子们回来后,她得把马队分成五路,一路自己带队,专门找生意做;其余四队,把货物按照消费标准定级别,分别往各个部落进发,沿途留下密侦司的探子去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