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反派(65)
“高了, 也黑了。”刘太后看着眼前的雍王,然后满意的点头,“好!长的健壮了便好。”
“西北风野, 吹的了。”四爷笑着应和,“看着您身子康健,我们就放心了。”
“也不行了, 老了。”刘太后说着, 就叫人布菜, “你们也都长大了,我也能歇歇了。”
赵祯抓着筷子的手紧了紧, 这是要还政的意思吗?
四爷就笑,“您乃长寿之相,何来老呀?”说着就指了指桌上的腌茭白,仿佛很有兴趣, “可还有多的?”
皇后就搭了一句话,“不值什么,你走的时候给郡主带些?她可是饮食不协?”
“常上火。”
赵祯就忙道, “莲藕等物,该多带些的。”
四爷就说兴州的环境, “……臣就想着,今年多在湖中种些莲藕。兴州的条件远比臣以为的要优越的多。今年, 在兴中多种植稻米。秋收之后,臣进些稻米您尝尝, 比南地所产并不差什么。”
说吃的, 说喝的,说西北的人文,说西北的环境, 却对朝堂之事只字不提。
刘太后夹了一筷子菜,慢慢的塞到嘴里。她还真摸不准这位雍王对官家亲政的态度。
她问说,“怎的不带桐儿回来?”
“夏州还是乱!臣不在,她若是还不在,若出变故怕应对不及。”
刘太后挑眉,“那般大事,桐儿……行吗?”
“夏州与咱们不同,他们尚武,敬佩武人英雄。郡主在党项诸将领中颇有声誉,与辽国公主、驸马以及使臣私交甚好。”
刘太后慢慢点头,这也就是说雍王并非反对女人理政。她又问说,“她不跟着,你这一路还算顺利。”
那四爷可有话说了,他放下筷子,说种世衡的情况,这里面牵扯到刘太后娘家的姻亲,“……当时臣与郡主刚到丹州,出了这等事该如何?一则,牵扯到太后声誉;一则,大赦之弊如此明显,朝廷依旧赦免不断。臣若上折子弹劾,这并不在臣职权范围之内;臣若置之不理,更对不住太后和官家厚恩。”
说着,就看赵祯,“今儿是家宴,您容侄儿斗胆说几句。”
赵祯就道,“自家人说话,不必拘束,言者无罪便是了。”
“一则,官眷犯罪,其罪不可容;其一,大赦原也是应有之意,若是真有赦容之心,臣以为发配未为不可。西北之地甚为辽阔,允他们以丁夫之身,遣往西北。”
要罪犯?
四爷看赵祯,“若非罪犯,谁往西北去?如今夏州人口组成复杂,有党项、有羌人,有回鹘,有契丹、有女真、有汉人……非死囚者,发往西北。”会有人教他们做人的。
他就说,“去年大赦数次,臣也写了数道折子。不瞒您说,臣是想了又想,还是没有递到宫里。臣当时顾虑朝中大臣反对……此时,臣依旧没有递折子,此事到底能不能行,还请太后娘娘和官家斟酌。”
这事可不是小事。
赵祯当时没言语,接下来的几天一直留四爷在身边,说的都是夏州的事。
四爷只滞留了五天,临走得到的结果是当日给种世衡下绊子的人朝廷已经下旨罢免了,而种世衡也得一团练使的职位,依旧留用雍王身边。
太后站在高处,看着雍王出宫,就笑问郭淮:“你说,雍王所奏之事……该准吗?”
这事……臣哪里知道?
太后叹了一声,“这事……不该准。”
“那边不准。”
太后摇头,“可哀家得准呐。”
为何?
太后没有言语,只对着初春的冷风长久的沉默着:要真为了赵祯的江山的,不该准;可要是为了自己掌权,这事就该准。
这是雍王提出的一个条件,他要这些囚犯,朝廷准许了,他便不支持官家亲政。
而他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