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38)
深秋时节, 早晚是有些冷的。但是晌午这个时候,太阳却不错。
桐桐站在院子里,看了眼晾晒着的被子。家里这么安静, 还真有些不习惯。
从阳历九月开始, 金明明就去上学前班了。学前班就在小学里面,在小学的最后面圈出来一个院子,村里到年龄的孩子都送去就完了。
其实村里这上学也没那么严格, 家里要是没人看孩子, 拿上十几个鸡蛋, 找到老师家里, 老师抹不开面子, 也肯定叫娃去的。一学期学校收不了几个钱,就是看着娃娃不乱跑就行了。
金明明的老师就在边上的巷子住, 还是金家本家,金明明见了得叫姑姑的人。其实她就是个民办老师, 为啥会叫她去呢?因为她家的兄弟多, 在没分田之前,家里的男丁多,就意味着分的口粮不够吃。不够吃怎么办?不能饿死呀!就得从大队上借。一年一年连着一年的借, 但就是还不起这个债。
还不起大家就有意见, 欠着大队的, 就是欠着大家的。
大队也不能逼着人家还粮食, 对吧?怎么办呢?想出来个法子, 就是说,“你家不是还有个闺女嘛,中学毕业了。不如给咱到学校管着学前班的娃娃,欠了几年的, 就叫你家闺女给咱免费干几年。”
如此,女娃娃不用下地干活了,粮食的事也就这么混过去了。
因着这个原因当了老师的老师,你说老师咋可能说限制你,说什么不到年纪就不要你的话。不管是谁家的娃,觉得有必要,每学期能给学校教的起那几块钱,那就送来呗。
因此,两三岁的都给送。老师看顾不过来没事,大的带着小的,这就可以了。
自家就金明明到年纪了,她去上学去了。小军和小安都小,也没都去!杨淑慧不舍得,既舍不得小的,也舍不得她孙女,觉得她孙女去上学,那么小去那么陌生的环境,已经很可怜很可怜了,要是去了还得照看两个小的,岂不是更可怜?
所以,坚决不叫不到年纪就送孩子去,“我跟你爸都在家里闲着呢,怎么就看顾不过来?”到年龄是没法子,没人照看也是没法子,咱家有法子,为啥要早早的给孩子戴上笼头?
行!这也有道理。
于是,金明明上学了。她一上学,安静了不是一家,是安静了一条巷子。金印带着俩孙子去厂子那边去了,大民就一个批发醋的铺子,还在这边玩耍也是可以的。
而这个点,婆婆是在大民家,引娣没出百天,婆婆不叫出来。说是天冷了,啥也正好不用干了。就这么养着,养上一秋一冬,等到明年开春了,再说其他。
谁不说金家的媳妇金贵?自从高大夫说秦引娣又是贫血又有些别的不好,杨淑惠就一直叫这么养着。人家都给孩子办满月之类的,咱不办!不是怕别人吃不肯花钱,是有这个钱和精力,更愿意花在儿媳妇身上。
杨淑慧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辛苦的日子在后头呢!谁给你帮忙都是一阵的,三个小子,你的身体不好,娃才跟着受恓惶呢!你好我孙子就好,这道理我清楚的很。”
秦引娣就觉得在娘家吃的苦,只这一年就给补回来了。衣服不用洗,家里不用收拾,饭给端到手里。每顿饭都是肉、蛋、菜、主食,换着花样的做。尤其是家里多了个会厨子手艺的妯娌之后,婆婆的手艺渐长,且十分乐意尝试。
关键是还有个更有钱的妯娌,特别支持婆婆学手艺!需要啥食材,只管言语。她是真舍得买,然后老三家挺着肚子指导,婆婆亲自操刀去做,做好了自己负责品尝。反正她觉得啥都是好吃的。
但别人并不是,老三会说,“妈,火候大了,有点焦了。”
老四家会说,“大料有点陈了,可能窜味了。下次再不买他家的大料了。”
秦引娣:“………………”她就想,咱也三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