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瞬间减少,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
而且很显然,这些经济学上的概念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当代人的见识。
事实上,此时的西方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四倍,粮价上涨了五倍;法英德等地区的平均物价上涨了两倍半。然而,这些在也刺激到了西方的殖民开拓与商业、手工业发展,他们所谓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能在掠夺殖民地以及向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弥补回来。
但对大明来说,白银的流入当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增长,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海盗业的发展)但从宏观上来看最终这一切只是促进是士绅层的崛起与土地兼并,而且大明也没办法向外部找补,只能在内部进行压迫,这他妈就很尴尬了!
从万历到崇祯,白银的购买力大约降了四分之三,也就是此时大明的名义税收增长了一倍,但实际税收却减少了一半,显然,这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财政危机来形容了。
其实大明是有很多次机会,使局势不发展到这种地步的。
往近了说,一个是武宗时期,武宗本人精通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藏语,阿拉伯语,鞑靼语,并且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无数人都yy如果这位爷能开明专制,或许能促进大明进行自身的现代化。
但很可惜,武宗对西方的态度更多的是出于他自己的好奇心,而非是想要促进明朝的进步;虽然他本人确实对于西方的技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却一直没有什么将此推广的想法,甚至连引进先进技术这个事情本身都随着他的早逝无疾而终。
第二次时机,是自己的爷爷万历,在万历朝的早期,尤其是张居正改革之后,吏治有了明显的好转,税收从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如果以此为契机,更进一步其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话,情况绝对会比现在好得多。
但是大明在那时不但没有改革,反而因为万历本人的怠政,后期的文官们政治斗争无底线的内耗,和多年来积累的腐朽,导致了原本那个已然不合时宜的制度也不能继续良好的运行下去了。
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烂摊子,朱由校十分的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