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庞统此番来,是带着他的平淮策来的,如果他觉得孙翊是他可以投效的明主,他就会以平淮策献上。
可是在周瑜看来,平定山越之后,江东应专注恢复元气,发展内政,就算要有所攻伐,那也应该是去攻伐江夏,而不是淮南。
其实如今吴县许多人因为孙翊取得了两场大胜,对孙翊的信心都爆棚起来,他们都认为孙翊在武略方面已经可以与孙策并肩了。
而且两场大胜之后,江东的实力并没有损失多少,在恢复一段时间后,是很快能达到巅峰时刻的。
这好像看过去,与孙策身死之前,江东并没有没有什么差别一般。只是换了个主人,但还是一样的武略超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今江东的很大一部分臣子,都认为孙翊应该乘胜追击,乘曹操主力与袁绍对峙的时候,进取中原。
而这很大一部分臣子中,还能隐约的看到孙氏宗亲在背后摇旗呐喊的身影。
连日来,孙翊车驾还未到吴,这些臣子就已经纷纷上书,书中主要就是一个中心思想—绍先兄旧志,起北进之师。
这一部分臣子中带头的便是张昭。
这位江东管仲一方面庆幸于,当初他力荐孙翊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另外他又考虑到此刻的确是北进中原的大好时机。
因此他率先上书孙翊,在张昭这个江东第一重臣的打头之下,其他江东臣子就紧紧跟随其后,纷纷上书。
除了少数如周瑜、朱治等臣子之外,几乎有分量的江东臣子都上书了。
一时间,好像北进中原就成了江东的下一步战略目标一样。
这让周瑜很是担忧,虽然面对许多臣子的北进之议,孙翊并没有做出什么正面回应。但他在收到这些上书后,做出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举动。
八月十二,回吴途中的孙翊临时下令,转任黄盖为建昌都尉,领兵三千去往海昏顶替太史慈,而后就由黄盖负责率众抵御刘表从子刘磐。
而后孙翊命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率其本部兵马五千回吴县述职。
太史慈除了很受孙策信任,一直负责镇守江东西陲的重任之外。他的籍贯也不一般,他乃是东莱郡人,正儿八经的中原人士。
从小生活在中原的太史慈对中原的地形颇为熟悉。
在如今这个北进之议如火如荼的时候,孙翊以黄盖替换太史慈,并召太史慈回吴县,其中透露出来的军事含义让周瑜不安。
周瑜是不赞成如今北进中原的。
是,如今曹操主力与袁绍正在与官渡对峙,淮南一地兵力空虚,是江东兵进淮南的大好时机。
而且如今镇守淮南一地的乃是刘馥,这人只有治守之才,军事谋略无甚可忧。
曹操的精兵强将几乎都在防备北方,别说孙翊亲征淮南了,就算让自己领诸将前去,拿下淮南也并不是难事。周瑜有这个自信。
但这所谓的大好时机,可让江东逞一时之雄,却会为江东引来长久之祸。
当初伯符想北进中原,那已经是四个月前的想法了,如今天下局势瞬息多变,改变的东西已经太多了。
周瑜担心孙翊会答应众臣所请,进取淮南。
如今的孙翊声望权威已经到了新的高度,如果他下了决定,就算自己怎么苦谏也是无用的。
暂时忘却这些担忧的事,周瑜又把注意力放到眼前这个馋嘴的凤凰上面。
庞统在来吴县之时,就跟周瑜说过他要献平淮之策给孙翊,周瑜听了之下大为好奇。
好奇之下,之前周瑜一直向庞统打探他的平淮策是什么。但庞统吃人家的,住人家的,却就是不跟周瑜透露一丝半点内容。令周瑜也是无可奈何。
这是哪里养出来的凤雏哦,没得一点觉悟。
周瑜想问庞统平淮策,是因为他知道依庞统之智,是不会看不出此时攻打淮南的隐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