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精力花在尽江东地力之教上,就足够孙翊受用无穷的了。
虽然在江东全面实施屯田制不可取,但孙翊却不会完全放弃屯田这个制度。
如果将屯田适当的实施在一些局部地区,那么其所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例如孙翊如今就想在庐江实行屯田。
孙翊在庐江实行屯田有两个目的。
第一庐江是战略要地又是边防重镇,在这里实行屯田可以让庐江快速获得大量的粮食储备。
孙翊将来北进或者西征时,庐江会是孙翊大军一个重要的粮食中转地。
如果庐江储粮不多,没办法供应大军持久作战,那么孙翊就只能先从江东各地调集粮草到吴县,然后再率军从吴县携粮到庐江。
这样的话,这一路上路途遥远耽误时间不说,就这一路上运粮士卒途中耗费的粮草就会不少。
可能如此周折转运粮草到庐江,因为庐江距离江东不远,所以那两点问题不会很显著。
但就算不考虑到进攻时的粮草问题,也要考虑到防守时的粮草储备情况。
庐江身为一个战略要地,是很容易受到曹操的攻打的,到时候若是江东无法及时派出援军,有着充足的粮食储备,守城胜算也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目的是孙翊要凭借着庐江的地理位置,以屯田为诱招揽流民。
孙翊他要充实庐江的人口。
庐江本来有户十万多户,人口约四十二万左右,但如今因为战乱或者地方豪强隐匿人口,郡守府中在册的户籍只有二十多万,少了整整一半……
一个这么大的郡只有这么少的人,根本就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孙翊才要吸引流民通过屯田将他们留在庐江,充实庐江人口。
人口可以带来兵役,劳役,赋税,是一国的国力基础。只有人口多了,国力才能有蓬勃的发展。
而且江东此时虽然比北方落后,但他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是江东地广人稀,开发的原生力量不足,
所以孙翊想不断的引入外来人口充实江东的人口,以加快开发江东潜力的进程。
还有,孙翊想这些流民活下来。
都是一样的人,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力。
人应该吃米,不应该吃人,
身为受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民族大义熏陶过的孙翊,在他有能力做一些事的时候,他不会视而不见……
孙翊在庐江屯田的具体内容是,孙翊首先将庐江郡内的荒芜田地收为国有,然后再招揽由北方南下的那些流民进行屯垦。
种子,耕牛,农具全都由郡守府提供,并且郡守府发出公告,屯田所得每亩收成,官方得6成,屯垦者得4成。
这个公告刚一发出去,迅速的传遍了庐江全境,然后向着相邻的淮南一地传去。
庐江与淮南境内不仅仅有本地居民,还有许多从北方逃难迁移而来的难民,特别是淮南境内。
在这个公告刚刚传出去的时候,皖县外就陆续聚集来了不少的难民。
正常来说,难民一般对官府的公告都会先观望一会,毕竟屯田算是个新东西。
而且这时候的官府大多也不是好东西。
但是这些难民是由北方经过中原迁移到江淮一地来的,感谢曹操的各地屯田政策,这些难民已经见识过中原地区的屯田了,知道这不是虚假欺人。
而且曹操肯定是以天子的名义公布的,对于这些难民来说,如今天下还是汉家当政,他们只会以为这是天子下达的政令,如今传到庐江来了而已。
还有一点,庐江的屯田政令内容比中原流传的更为吸引他们。
孙翊的屯田令中有一项政令,
“耕三年者,授田。”
这项政令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对于这些流民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从北方迁来庐江的流民来源地很多,河北、中原、关中等,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