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么多弹劾户部官员的奏章也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他不得不把李待问提到了自己的小书房里问明缘由。
李待问不敢编谎话,把事情的来由经过一五一十地禀报。
崇祯皱着眉头:“你是说盐务部门在崇祯10年就认购了崇祯11年的盐引?而崇祯11年的上半年,就认购了崇祯12年的盐引,到了年底又认购了13年的,崇祯12年的上半年又认购了14年的盐引,去年年底你们又想认购15年的盐引,就这么寅吃卯粮,就弄出了这么大的一件事?”
李待问跪了下来:“禀皇上,臣也是没办法。臣从侯恂手里接过户部的时候,就已经空了一年。我问过侯恂,他告诉我之前不是因为江南的清谍案,户部曾经宽松过一段日子,手一松就刹不了车。当时兵部正在布置十面埋伏,军饷大增。实在是筹措不出钱来,才想了这么一个急法子。臣接了这个摊子后无法把这个漏洞补上,所以一直延续了下来。本来是只差一年,而去年上半年清军退出关外之后,各处要银子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臣又变不出银子,只能自作主张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臣也是没有办法,这边银子收到后一下子就花光了。所以去年年底才不得不动崇祯15年盐引这个念头,只不过在认购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抵制。最后大家想了个折中的法子,采用了增发崇祯十三年两百万万引盐引这个主意。盐商们赚钱是要靠私盐来补充的,大明的市场总共就这么大,增发了200万两盐引,必然会要控制住私盐的流出,盐务衙门就收不到额外的好处。因此就断了这些官员们的碳敬,他们当然不满。但是这口气又无法明说,所以只能奏章乱飞,都找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事发泄!”
崇祯又皱了一下眉头:“李尚书,这件事最后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漏洞总要补上!”
“皇上,通过这一次增发崇祯13年盐引,我们实际上已经补上了小一半的漏洞。我准备过10个月以后,也就是在今年的9月份,再增发200万引崇祯14年的盐引,只要熬过了明年,我们户部就不欠债了。到了后年我们的盐引还可以发到5百万引,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户部的财政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朝廷的日子也会好过的多了!”
崇祯稍微一想,便想明白了,眉头也舒展开来了:“这么说明年是关键?”
李待问点了点头:“是的,只要熬过明年,我们的日子就宽松一些了!”
此刻他们还不知道,在江南的徽州府,会有一大笔银子进京,这会让朝廷的财政更加宽松。
“李尚书,你这件事做得对!那些弹劾的奏章,你不要去管他,我会通知内阁,全部留中不发的,等这件事的风头过了,你再出来解释。那些言官本来就像是苍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他们吃点苦头也未尝不可。本来你们盐务衙门收受贿赂我是要追责的,现在你们将功折罪,那就一笔勾销,你回去好好的办事,这件事我知道了!”
出了皇宫,李待问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憋在心里两年的这件事情总算是过去了,现在看起来当初张傅的那个馊主意并不馊,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大问题。
喻梅萍捣乱大明的食盐市场,是不是准备收手了?当然不是。一方面喻河的制盐部队转产之后,产量也要一点一点的提高;另一方面,已经搞倒了一个最肥的盐商,也从其他盐商的头上刮了一层皮,步子也要稍微缓一缓,不要引起人家的警觉。接下来她要搞那些盐商,需要换一种方法了。这一次徽州的严家是因为自己露出了破绽,今后他们都会提防了,不能再采用同一种方法了;还有一方面那是最主要,喻梅萍不想大明王朝过早的垮台,现在只不过是找些火柴梗子冰棍棍子来帮他支撑着。大明朝如果倒了,她就要直接面对辽东,就不好玩了。现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捣乱,要天下大乱,越乱越好,那些有钱人破产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