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麻烦。朝廷抚恤阵亡官兵,是为了他们的家人生活更好,应该考虑他们具体的情况。”
朱厚熜皱眉。
明白汪鋐的意思。
参军的,不管是从卫所出来的,还是募兵的,家里都是比较穷的。正所谓好男不当兵,有一定实力的家族子弟是不可能当兵的。
这样的家庭,突然之间给他们几十两银子,对他们并不好。
村里人眼红,家族都有可能欺负孤儿寡母。又或者说,这些地方很穷很穷,很多农民都没机会见到白银。大部分都是用铜币,用白银的机会少。给他们白银,他们用起来也会非常麻烦。这都是现实问题。汪鋐在地方带兵打过仗,对于军队的事情了解不少。
“那汪尚书的意思是?”
“皇上,可以减少白银抚恤,增加粮食、棉布之类的生活物资进行抚恤。然后从其他方面补偿,如土地方面,孩子方面。”
“嗯。”
朱厚熜点头。
对于这一次的抚恤,朱厚熜尤其重视。
就是因为朱厚熜要用这一次的抚恤,让所有人看看,朝廷是多么重视这些忠烈。朝廷对于当兵的没有偏见,或者说朝廷虽然是以文驭武,但并不是文贵武贱。
从另一个层面提高武人的地位,改变大家对于军人的偏见。
“汪尚书说的很有道理。既然如此,具体如何抚恤,内阁、兵部一起商量一下,拿出最适合的方案。朕在这里补充几个建议。第一:在此次作战当中阵亡将士的后人,其中一个儿子可以在学堂免费上三年学。三年束脩,朝廷负担,这个需要地方都指挥使司落实。第二:对于每一个阵亡将士家人,发一枚朝廷认证的忠烈牌。阵亡将士上三代,以及往下三代,可以见官不拜。第三:地方衙役、地方巡检司,需要补充的时候,这些阵亡将士后人有优先权。除了阵亡将士后裔,那些伤残将士后人,也以这个标准进行抚恤。他们为国征战,不负朝廷。那朕也可以告诉他们,朕和朝廷也不会负他们。”
“臣遵旨。”
汪鋐很高兴。
汪鋐这几年负责军事改革。
一个是兵器改革,一个是卫所改革。比其他大臣更明白,大明朝军队的问题。大明朝军队规模非常庞大,号称是三百多万,但现在真正能够打仗的还不到百万人。
能够有百万人,一半还是后来改革,进行募兵的结果。
可是募兵和卫所制不一样。
卫所制是强制性的让你当兵。可是卫所制崩溃之后,募兵制就需要让人自愿的参军。想要如此,就要改变社会对于军人的偏见。
朱厚熜抚恤条件出来,一定能够大大改变社会对军人的印象。就算不能改变社会风气,但最起码很多家里穷的百姓,为了朝廷如此丰厚的待遇,也会选择参军。
“一支军队要奖罚分明,才能够有战斗力。军事参议司、兵部一定要认真核查此战各军功劳。抚恤不能出现问题,奖赏也不能出现问题。立下多少功劳,就奖励多少。任何人如果想要冒功,一律坚决处理。至于立功的那些将士,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只要立功都要提拔授奖。不要吝啬奖励,以为朝廷吝啬。”
战争为什么费钱。
就是这样。
打仗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还有调动那么多的民夫,光是保障他们吃喝,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而打完了之后,各种奖赏,各种抚恤就不是小数目。
像此次伤亡如此严重,光是基层官兵的抚恤,朝廷就要支出快二百万两银子。还有那些伤亡的民夫,朝廷一样要进行抚恤。
而且还有奖赏。
加上伤亡多了之后,部队还需要补充。这些又是一大笔钱。为了此战朝廷准备好几年的时间,花了那么多钱不说。光是此战消耗的军需物资,此战的奖赏和抚恤,战后补充军队等等,朝廷的支出就会达到千万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