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结果让朱厚熜很满意。
人才不少。
不管是历史上挂名的名将,还是历史上没什么名气的无名小卒,但整体上来说质量还是很高。这一批武进士,从考核的情况来看,都是熟读兵书,弓马娴熟。
不管是文试,还是后面的武试,表现都很不错。
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年轻。
去部队锻炼几年,然后跟着部队见识一下战争。十来年之后,都可以成为军队当中的中流砥柱。
当然除了满意之外,也让朱厚熜更清楚的看到了勋贵和世袭武职后人的堕落。不说别的,光是大明朝勋贵和世袭武职的后人,那些要袭爵和袭武职的人数都应该有上万人,甚至更多。
但其实可以参加考试年龄的人,并不仅仅是这些。
因为这些只是可以袭爵和袭武职的,还有他们的其他兄弟,都是没有资格袭爵和袭武职。但他们都属于是将门世家的后人,如果从小继承家风,那么也都应该是有些能力的。
他们都过来参加武举,朱厚熜也都是赞成。
可是看看,全国真正参加武举的人才有多少。中了武举人,然后来到京城参加武举会试的,加起来才四百来人。而文举会试,每次聚集到京城参加考试的,有大约四五千人。这就是差距。
对于武举,朝廷整体上还是比较宽松的。拿到武举人资格,来京城参加武举会试,比读书人中举人简单多了。但最后参加武举会试的人,依旧是少得可怜。
说白了还是那句话,大明朝发展到现在,勋贵、世袭武职后人纨绔太多,成材率太低。
这让朱厚熜更加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朝廷必须要办武学,必须要大兴武学。一支军队的强大,虽然和领导这只军队的将军关系很大,但和这支军队的基层军官的关系一样很大。
特别是大明朝这样,皇帝很是忌惮武将。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压制武将。
不仅仅是以文驭武,还会派遣监军。光是这样还不够,对于那些将军会不停地进行调离。朱厚熜作为皇帝,以后也会如此。不可能让一个将军,自己组建军队,然后自己又在这支军队长时间待着。这样的话,军队上上下下都是他培养和提拔的军官,到时候这支军队就有可能成为将军的私人军队。
最后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军阀。
所以那些军队将军还是需要不停的调离。
不能让将军在一支部队待太长时间。可是一旦一个将军到了其他部队,不适应其他部队怎么办?两支军队的训练方式完全不同,两支部队的构成完全不同怎么办?
这样会直接削弱军队战斗力。
将军不适应下面的军官,下面的军官不适应将军。
这个时候军队标准化,就显得很重要。也就是说全国的军队训练方式要差不多,基层军官的培养要一致。只有这样将军不管是去哪里,都能够迅速的适应部队情况,迅速的形成战斗力。因为全国军队都是一样的模式,都是一样的训练方式。
可是想要完成军队标准化,基层军官就变得格外重要。
朱厚熜的想法就是,大量的培养合格的;标准的基层军官。而想要大量的培养基层军官,最好的办法就是军校模式。只有军校模式,才可以一批一批的培养标准的基层军官。
这样武学的地位立马上升一个档次。
当然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事情。朱厚熜已经和兵部、军事参议司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不过武举结束之后,时间已经是进入十月份。
到了嘉靖五年年末。
辽东地区甚至已经开始下雪,京城这边前段时间都已经飘了雪花。北方地区要开始进入冬天了。
朱厚熜此时又有了一个孩子,顺妃给朱厚熜生了一个公主。
心情不错。
朱厚熜现在是儿女双全,且朝廷的事情也是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