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明朝大昏君> 第121章 弘治十八年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弘治十八年3(2 / 5)

,或者说没有张璁那样“不要脸”,其实又何尝不想站出来。像现在坐在这里的翟銮、董玘、顾鼎臣这些人,如果没有人带头,他们是绝对不会出头的。反正他们都在翰林院熬了这么多年资历,再熬几年资历,说不定就能够跳出翰林院,成为高官。没有太多的必要冒险。

但有人带头,他们也愿意出来。

毕竟他们很多都已经四十多岁,甚至有些人快五十岁。这样的年纪在翰林院也已经是熬不起了。如果再熬个十年,就算是成为翰林学士又能如何,到时候都已经多少岁了。

致仕之前,有没有机会成为六部尚书都是一个问题。想要入阁,就更是不太可能。

可是一旦被皇上看中,那么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大家都是翰林院出身,都在翰林院熬了很多年资历,都是正儿八经的储相。只要给他们机会,以他们的资历,是可以迅速升官的。

方献夫要大家一起上疏的时候,几个人都很心动。

理想?

理想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的确在很多方面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可是他们已经不是十几岁、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也不是刚刚科举入仕的年轻官员,相反他们都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十六七年的人。

想的是利益。

可是这样的小心思被张瓒直接揭了出来,让大家脸色都难看。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这样赤裸裸的说出来,就让人很是恼怒。

严嵩摇头。

心中很是后悔,怎么就让张瓒过来了。

看着张瓒道:“现如今皇上和内阁为了此事僵持,影响朝政安稳。若此事无法尽快的解决,朝臣哪里有心情处理事情。这样耽误政务,影响大明社稷。如此局面之下,吾等岂能因为人言可畏,就忘记国家养士百多年,忘记朝廷培养之恩。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若能够为朝廷安稳做出一份贡献,就算天下读书人骂我们为幸臣、弄臣又有何惧?”

严嵩说的是大义凌然。

不过没有人认为严嵩怎么样。因为严嵩当年的科举考的相当好,殿试考了第五名。而且当时严嵩年纪也不大,不过是二十多岁,都认为严嵩前途远大。

结果呢?

严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家里蹲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当中,严嵩在家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他不仅帮地方修地方志,而且还跟不少退休大臣,或者是一些文化名人结交。

结果是严嵩蹲在家里,但名气不减。

甚至很多人都说严嵩此人淡泊名利,对他的评价很高。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

严嵩在成为大奸臣之前,在外的名声还是很好的。早年刘瑾权倾朝野的时候,焦芳排斥江西官员的时候,严嵩果断选择离开朝廷。这种魄力已经让很多读书人佩服。可以说现在的严嵩,在读书人当中名声不小,而且名声很好。

如果严嵩现在的名声跟历史上一样,严嵩这些同科进士怎么会跟他来往。

“说的太好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岂能因为一些人言,就缩头缩脑。”

方献夫大声赞扬。

董玘点头。

道:“我辈读书人,正该如此。”

把自己的小心思,包装在这样冠冕堂皇的名义之下,就能够显得自己很伟大,显得自己名正言顺。董玘作为经筵讲官,也跟朱厚熜有过几次接触。

董玘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从正七品的编修开始。到现在十六七年才是一个侍讲,董玘还是很失望。正好现在是京察之年,会有很多位置出来。

更重要的是,马上就是乡试、会试之年。

董玘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在翰林院,要是能够在乡试当一个主考官,这都是非常好的资历,对于未来升官是有很大的好处。除了会积累资历之外,当乡试主考官还是增加官场势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