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很是随意的跟李时说话。
李时坐在朱厚熜前面,并没有上来就开始讲,而是等着朱厚熜发话。朱厚熜想听什么,李时就给朱厚熜讲什么。在这方面李时真的很聪明。
眼力劲满分。
给朱厚熜讲课,从来不会过多的说教。都是朱厚熜想听什么,就给朱厚熜讲什么。
自从当上了皇帝之后,朱厚熜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皇帝喜欢所谓的“奸臣”。实在是因为和他们在一起太舒服,因为他们都是才子,奉承人都不着痕迹,却让你心花怒放。
李时倒不是一个喜欢拍马屁的人。
但性格好,总是以朱厚熜的意见为主。就算反对朱厚熜的意见,也不会表现的非常明显。杨慎虽然讲课很好,但有意无意的总是劝谏朱厚熜。
朱厚熜虽然喜欢杨慎,但老是劝谏,也是会疲劳的。那个时候就喜欢李时这样的官员。就算是反对你的意见,就算是劝谏皇帝,都是会非常巧妙,不会让皇帝感到不舒服。
“李卿,你说说朕要是想要改变大家的想法,改变一些习俗,什么办法最好。”
“皇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皇上表现出某种喜好,下面就会跟着变化。”
李时回答简短,却让朱厚熜很满意。
太聪明。
每每都能够给朱厚熜很好的答案。
但这样的人同样太圆滑,想要办什么重要事情,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的。大明朝要改革,还是需要张璁这种毫无顾忌的人,这样有大魄力的人。不过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办一些事情,李时这种性格很好。
“朕更欣赏有实际经验的大臣,特别是那些当过地方官员的大臣。”
“皇上选拔官员的时候,可以更多的选择这样出身的官员。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是从英宗皇帝开始的,本身并没有此等规定。不过是之后几代帝王都是这么选择的,因此大家也就这么认为。若皇上慢慢的改变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也会终止。百官看到皇上更喜欢从地方提拔官员,那么会有更多出色的官员,愿意去地方当官。”
李时自己就是翰林院出身。
现在的大明官场升迁规则,其实非常有利于李时这样的官员。李时可以说是目前这种官场升迁的得利者。但回答朱厚熜的话,却完全是跟着朱厚熜的思路走,而不是为自己说话。
“若朕想改变目前单一的选官方式,更多采用一些不同出身的官员呢?例如,国子监学算数的,学律法的,还有那么多举人,我想用他们呢?”
“可以加强国子监的地位。”
李时反应很快。
朱厚熜的问题都是很随意的,但李时却只是经过短暂的思考,就能够想出答案。道:“国子监历来都是更重视参加科举的学生,而不是这些杂学学生。若皇上想要用他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考核。第一是国子监内部的考核,考试通过之后就把他们推荐给其他机构。第二是那些部委,对于国子监推荐的学生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拥有做官的资格。做官的资格,是这些学子最追求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榜样,那么会有更多人加入国子监的杂学学习当中,会有更多杂学出身的学子。”
“会不会受到进士出身官员的打压。”
“会。”
李时毫不避讳。
道:“皇上,正统官员都是来自科举。杂学出身,荫封官员,举人出身的官员,吏员出身的官员,都会被正统官员所轻视,所排斥。因现今朝廷官员,大都是进士出身。”
“李卿觉得可以改变吗?”
“不能。其他途径选拔的官员,只是补充,而不是主流。而且也不应该改变科举出身的官员为正途官员,为目前官场主流的局面。全国最好的读书人都会参加科举,科举选拔的官员,都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其他途径的官员,也只能是用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