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与法国军队在沿海地区作战。
黑旗军在法国人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但有了朝廷的支持,虽然屡屡吃败仗,但也能坚持的住。
战线逐渐扩大,从广西和云南,扩大到了整个南海沿岸。
无数流民向北方内陆逃难,世道更加混乱,贼寇四起。
根据前世当兵时的记忆,余恪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画出了一份击发式步枪的图纸。
不过,制造枪械最难的地方在于没有合适的铁材、铸造工艺太差,精度太低,而非枪械的图纸。
一张击发式步枪的图纸而已,除非余恪立刻解决所有生产上的难题,建立起完整的生产线生产枪械,否则无济于战事。
枪弹厂既然短时间内造不出军械,张之洞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为了搞到合格而精良的枪械,张之洞勒令下属海防总局竭力筹备。
通过汕头、厦门、泉州等港口设法运送军火到台湾,共筹到铭营军饷库平洋银二万两、又购买了新式洋枪一千四百杆,子弹五十二万粒,洋火药六百桶,还有二十门新式钢炮。
枪械弹药终于基本够用了。
之后,张之洞每天奔波于各个军事要地。查看地形,布置海防,阻塞交通要道,封锁海口等等,做好迎击的准备。
等余恪枪弹厂建立完毕时,已经是半年后。
此时前线接连战败,新军、黑旗军损失不小。
但法军虽然连连胜仗,损失却也不小,没占到什么便宜。
张之洞一开始的战略方针就是“断不必恶攻坚城耗损士卒,更不宜株守空城为炮树的。但能相持数月,法人技穷力细,必有变动。”
意思就是说,这仗咱们得持久了打,不用执着于守城给人家的火炮当靶子打,也不用为了攻城损耗士卒。
法国毕竟离得太远,粮草补给不方便,只要坚持几个月,等法国弹尽粮绝扛不住了,再给他迎头痛击。
事实也正是如此。
只过了不到半年时间,一场镇南关大捷,让法国彻底扛不住了,请求停战议和。
张之洞自然不会答应,本来想乘胜追击,但很快就收到了停战议和的懿旨——清廷已与法国达成了停战撤兵的协定。
他怀疑这懿旨是矫诏,毕竟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法国扛不住了,应该趁机彻底将法国人彻底击溃,不能放虎归山。
事实上,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朝廷始终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
于是始终或暗或明、直接或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
这次大捷,李鸿章等求和派主张“乘胜即收”。
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朝廷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
张之洞得知是李鸿章‘见好就收’后,又接连三次电奏朝廷说:
要和谈可以,但现在法军元气大伤,高级将领都伤亡了好几个,不如延缓停战撤兵日期,收复了河内再谈。
然而,朝廷拒绝了他的提议。
或者说,是李鸿章拒绝了他的提议。
李鸿章这个主政大臣发电报斥责张之洞,说既然已经定下了停战日期,那就一定要遵守,不能失信于法国人……
最后,朝廷和法国双方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款》。
清朝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
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
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
张之洞几年来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东流了一大半。
两广总督府。
余恪看着合约的内容,额头青筋暴起。
老子累死累活一两年,换来的就是这个?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