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歂(zhuān)、冶廑(qín)死后,宁俞向卫成公出主意,把元咺(xuān)、公子瑕的死,全都推在周歂、冶廑二人身上,派使臣带重礼去晋国感谢晋文公赦免之恩。
晋文公也不愿再搭理他了,懒得管卫国这些破事,听完使臣汇报,面无表情地摆摆手,让其退下,这就算算了。
过了两年,各国相安无事,这一天,晋文公上朝,对群臣说:“郑国上次没有礼貌,还没有教训他,现在又背叛晋国结好楚国,不能不问罪讨伐?”
晋文公说没礼貌的事是上次文公汇聚诸侯,郑国不辞而别,没打招呼就提起离开了。
这个郑国,地理位置位于中原与南方楚国的交界处,按距离说离楚国更近,当然,楚国的实力比郑国强大多了,楚国搞个军事演习,郑国就紧张。上次晋文公汇聚诸侯,召开盟会,郑国作为中原诸侯不得不参加,否则得罪了晋国,在晋国强盛以前,郑国一直是依附于楚国的,参加了聚会,又为了不得罪楚国,郑文公没等晋文公宣布结束,就早早地撤回本国,当时叔詹看到晋国的强大,劝阻郑文公专一依附晋国,没被采纳。
由于距离楚国太近,如果楚国进兵冒犯,没等晋国救援,郑国便一塌糊涂了。所以郑国经常不断地与楚国接触。
这样,晋文公不答应了,既然堂堂中原诸侯国,在我大盟主的领导下,不经我同意,私通蛮夷之国,明明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必须给你点颜色看看。
说到用兵,其他大臣可以不说话,掌管军士的先轸当然要答话了,只见先轸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郑国无礼,应该惩罚,臣请出兵伐郑。”
文公说:“秦穆公曾经与我有约,如果我国出征他愿结伴共同用兵。”
先轸说:“郑国是中国咽喉,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就十分重视郑国这片地方,依我晋国的实力,攻打郑国绰绰有余,如果与秦国共同讨伐,取胜以后秦国必争好处,不如独自用兵为好。”
文公微微一笑,摇摇头说:“郑国邻近晋国,与秦国距离太远,得胜后,秦国不过得到一些战利品而已,我们才是实际受益者。”
于是,派使者告诉秦国,约定于九月上旬,共同伐郑。
一转眼到了九月,晋、秦两国共同起兵,攻入郑国境内。
郑国毫无还手之力,收缩兵力,一退再退,退回都城。
晋、秦两国长驱直入,开赴到郑国都城之下。
晋国驻扎在都城西北,秦国驻扎在都城东边。只是隔绝城内外的交通,暂未攻城。
郑文公慌得手足无措,大夫叔詹进言说:“秦、晋合兵,士气正盛,不可与他们强争;晋近而秦远,秦国是助攻,应该派一位舌辩之士,说服秦国退兵,秦军若退,晋军气势就变孤单了,我们再见机行事。”
郑文公急忙点头称赞:“好、好、好;但是,谁可以去游说秦国呢?”
叔詹回答说:“烛武可以,此人口若悬河,舌可动摇山岳,因年老不被重用,如果主公为他加官进爵,让他前去劝说,不怕秦穆公听不进去。”
郑文公正急得团团转,好不容易有人出主意,无论如何也要试试,那里还吝惜乌纱帽,赶快命人去请。
烛武应诏入朝,大家一看,确实是年龄不小了,须眉皆白,罗锅腰,伛偻这身子,蹒跚挪步,看样子没准那一步迈不对付就要摔倒。
严肃地朝堂,突然来这么一位,左右两边的大臣忍不住想笑,心里想:大敌当前,迫在眉睫的时刻,请出来这样一位人物,不是开郑国的玩笑吗!
郑文公看到烛武也直皱眉。
刚开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认为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对手需要动用武器,可此时此刻却不得不将武器取出,否则的话,它已经有些要抵挡不住了。浴火重生再强也是要不断消耗的,一旦自身血脉之力消耗过度也会伤及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