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是最珍贵的,也是最容易逝去的。
那些光阴,如流水一般,不停地向前流去,仿佛了无痕迹,却已不是原来的了。
叶家的孩子,也如所有的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再回头,发现许多经历已成了往事。
就这样,在光阴的流里,三年的时光飞速而去,小超八岁,小紫云也有六岁了。虽然还会背睡前诗,但已不仅仅是睡前诗了。
他们又多了几项技能,比如阅读浅易的文学作品,比如会写较工整的毛笔字,比如会简单区分不同的茶品……
这些变化,本是日积月累而成,却回头看看,仿佛忘记了当初的辛苦,只剩甜美的果实了。
他们成了令很多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同时,叶家夫妻几乎忘记了,小超还有亲生父亲的事。但几乎二字,表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忘记。寻找的脚步也从未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今夜,他们夫妻又要失眠了。
事情源于白天的一个电话。叶家也终于装了电话。
对这样现代化的东西,叶远一向不感冒。他觉得太多的电子东西,容易搅乱人心,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感悟,思考,书写。这对文化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不幸。
当别人慢慢带上bb机,换上越来越大尺寸的彩电时,他一律拒绝。
正是因为如此固执的坚持,两个孩子才能有静静的成长时光。
当然,孩子总是好奇的。他们也会到小胖家,蹭动画片看。这是叶远不会阻止的,他觉得偶尔的“放纵”,并不影响孩童发展的主流。
说到电话,叶远也不甚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只求快捷,除此之外,别无情味。
对于沟通,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倘若能够面谈的,可据轻重缓急,区别对待。轻缓的事,便招呼一处,泡一壶清茶,在悠闲的时光里,慢慢聊着;重急的事,便长话短说,迅速结束。
吴桐问他,没法面谈呢。他说,书信是最好的沟通媒介,经年的情感,心情的瞬间,事件的始终,全靠一支笔,慢慢地去表达。这是最能尽意的。
若有急事呢?吴桐反问道。他琢磨半天,没有答案,却不改初见。
最终让他改变注意的,是一次突发急事。
一天半夜,吴母病了,想要联系女儿女婿,却毫无办法。当他们得知消息后,已是第二天近午了,还是店员特意跑了一趟,才知道的。店员临走时,说了句“有电话就好了”。
叶远这才有所触动,觉得电话在关键时刻,是能够救命的。二话不说,照顾吴母病愈后,他立马装了电话。
白天的电话是叶方打来的。他告诉叶远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可能找到小超的父亲了。
叶方电话里说了很多,大意是这样的。
她的妻子卢迪回家探亲,难免走亲访友。有一天,她去拜访一远房亲戚。
为了避免无话可谈的尴尬,亲戚就拿来旧相册给她看,顺便回忆一下旧时光。
翻看旧照片时,她无意间看到一张酷似小超的照片,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
几年前,叶远确实寄过去一张小超和小紫云的合照,她能认出来并不意外。
卢迪急急地问这个小男孩是谁。亲戚说,这小男孩是他们家远房亲戚的孩子。
卢迪激动地拜托亲戚一定要好好想想,他叫什么,家住哪儿,反正信息越多越好。
她家亲戚想了半天,终于记起小男孩叫钱懿。
说到名字时,叶方的声音都在颤抖。叶远听到这个名字,心也颤抖得厉害。但还是一个继续说下去,一个继续听下去。
那家亲戚非常遗憾地说,孩子的母亲很有本事,做生意发了财。
想着再结交下去,会有攀附之嫌,就慢慢断了联系。至于住哪,他们早就卖掉旧宅,不知搬哪去了。
卢迪拜托亲戚帮忙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