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唐伟东翻了个身,搂住母亲的胳膊,有些撒娇的喊了一声。
别管年龄心态多大多老,在母亲面前,儿子永远是个孩子。
“赶紧起床穿衣服,上学要迟到了”,母亲陈秀娥抖了抖手中的衣服,丢到床上,一边把唐伟东拉出被窝,一边念叨着他小时候听惯的“起床咒语”:“时间宝贵,不穿不对”。唐伟东呵呵的笑着,顺从的拿起衣服往身上套。
这个梦有点长,一晃唐伟东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了。
唐伟东现在跟着母亲住在厂里的家属楼,七十年代的板楼,就是红砖垒砌,上下铺的楼板,六七十个平方,两室一厅带厨房和厕所,这种老楼隔音效果特别差,一家吵架打孩子,全楼都能听现场直播的那种。
其实,农村老家离工厂很近,骑自行车也就十几二十多分钟的路程,所以唐伟东从小在农村出生,农村长大,户口也落在农村爷爷奶奶家,只是因为上学才住到厂区的家属楼,因为此时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读子弟小学的原因就是图一个字:“省钱”。
母亲上班走了,唐伟东也摸起书包,叼着根油条,晃晃悠悠的往学校走去。
唐伟东出生的地方叫青山县,是东山省东部的一个县城,说是内陆吧,还有海岸线,说是沿海吧,离着海还有七八十公里,反正就是两不靠。
青山县城的西边和南边二三十公里是一片广袤的山区,这片山区在以前战争时期,是我方重要的根据地,从此间走出了无数优秀的部队和领导干部,因此,青山县可以说是根红苗正的革命老区。县城的北边和东边,则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平铺而去,一路往北,就可以看到大海。而往东,行数百里则是赫赫有名的岛城。
八十年代初,整个青山县只有三横三纵田字格形状的六条街道,却泾渭分明的分成了内外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县城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各个政府部门,邮电局,医院,几所中小学,还有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商场--供销大厦,和几家国营招待所。而另一部分就是紧邻县城南边的一片工厂企业,像县水产公司,县水果蔬菜(农副产品)公司,县铸造厂,县焦化厂,县运输公司,还有唐伟东母亲陈秀娥所在的外贸食品厂,另外还有服装厂,鞋厂,建筑公司等几家企业零星分布在县城各处。
一条叫清水河的河流穿出西南部的大山,流经县城,围着县城画了半个圈,一路向北奔流入海。而这些企业工厂全部都是傍河而建,而唐伟东母亲所在的外贸食品厂,因为是食品企业,又是县里出口创汇的支柱企业,外商呢又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所以被安排在了最上游。
所谓的工人子弟学校,并不是哪一家企业自己办的,整个青山县企业虽然看上去不少,却没有哪一家有那么大的规模。学校其实是政府牵头,各家企业都出资补贴,面向各家企业定点招生的学校,所以,整个学校里,全是企业职工家属子女,各家企业的都有,既然全是职工子女,学校的名字也就顺其自然的称为“工人子弟学校”了。
唐伟东溜溜达达的来到学校,走进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室,三十多个同学,除了少数几个,大都早已消失在他的记忆中了。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有的面容似曾相识,却记不得名字,有的知道名字,却怎么也无法与印象中的本人对应起来。可怜的唐伟东,活了一辈子,几十岁的心理年龄和心智,到头来却又要同一群小屁孩儿同处一室,学习1+1=2,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看来重生也不是万能的,哪怕你豪情比天高,哪怕你浑身金手指,却也只能被身体和年龄牢牢的桎梏在这里。
看着比前世孙女岁数还小的老师,在认真的,一板一眼的教你读a啊o喔e额,123,唐伟东觉得这是一种折磨和羞辱。现在的课业相对后世来说还是简单的,唐伟东在上学之前,早都已经翻遍了这时候中小学的课本,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