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和媒体朋友们聊着的时候,电视台的几位记者到了。
老远就能看到他们,因为他们肩膀上的摄像机比较显眼。
“林淼吧?”说话的是一位女编辑,看上去很有经验的样子,大约三十多岁,带着一副眼镜,不苟言笑。“这位是我们的陈主任,我们新闻部的一把手,也是我们的主编。”
“哦,陈主任好。”林淼客气地打招呼。
陈主任大约四十多岁,看上去倒是像位主持人,不怎么像体制内的官员。
“您是不是以前做过主持人?”林淼想了想说。
“林淼你好,我真做过主持人。”陈主任说。
等陈主任自爆家门之后,林淼笑着说:“呀,我是看着陈主任的节目长大的。”
江城是省会城市,陈主任来自省台,新闻部的一把手,那可就是正处的级别,在电视台内部相当于副台级。
这么高规格的采访阵容,让所有在场的媒体都安静了。
陈主任不愿意耽误大家的时间,直接表明来意。
原来,林淼团队的事迹已经引起了电视台领导层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电视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和自媒体冲击,风光不再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为此,他们格外重视这次的报道,并给出了具体的规划。
按照他们的规划,首先,要从战略层面来重视这次的采访。
他们将这次的采访上升到新闻行动的级别。
一般来说,新闻行动的级别,是在重大的新闻报道面前才会启动。
一旦上升到这个级别,就意味着,电视台要有这次报道的主导权。
按照陈主任的说法,他们上次报道林淼团队的事迹,并最终让90后抗疫正能量上了新闻联播这件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们也为此做出了反思,那就是在新闻事件面前的反应和匹配是否做得足够的充分。
换句话说,作为传统媒体,该如何地面对当下的时情,做一次影响力的突围?
上升到这个层面之后,林淼的再次行动,自然引发了他们的格外重视。
“你们的创新和求变,也深深地刺激到了我们,所以,创新就如同正能量一般,也是可以传递和影响的,我们要向你们学习。”陈主任诚恳地说。
双方交流了一下各自的规划,基本上达成了阶段性的共识。
那就是电视台要做一次专题片,专门来报道林淼团队电商扶贫这件事。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开着大G去江城摆摊的新闻事件,不过是这个专题片中的一个细节,内容的一部分。
林淼听明白对方的规划之后,既激动又有些担忧。
他直接说:“陈主任,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不就等于是跟我们同吃同住同奋斗了吗?”
“对,是这个意思,你也做过纪录片,知道的,要想拍出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那自然是要扎身下去的,我们不会给你们增添任何的麻烦,我们是自带粮草,不干扰你们的正常工作,而且,我们会给你们一定的扶持。”陈主任胸有成竹地说。
见林淼有一听究竟的样子,陈主任继续说:
“我们不但要报道你们,不但要宣传你们的扶贫模式,做到推广和分享,还要切实地给你们带来帮扶,体现在两个方面,资金和资源。”陈主任说。
林淼此刻是有点懵的,他感觉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注入到他的周围,让他愈加强壮起来。
“资金方面,我们会专门成立一个专项基金,用来专款专用,推动乔村早日实现脱贫,并且能够成为江城的甚至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村,这笔费用的使用上,我们也做了创新,完全放权给你们,我们只做监管,不干涉你们的使用。”陈主任又道,“这笔资金我们不要任何的回报。”
说到这里,陈主任故意停下来,看林淼作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