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凡宇不是突然就悟到跟着林淼干才是他所向往的这回事。
去了一趟西部高原拍纪录片,这要是搁在过去,这活对他来说不过就是一次出卖劳动力的过程。
对一名自诩为手艺人的摄影师来说,拍什么都是拍,因为功夫在那里呢。
但是,这次却不一样了。
龚凡宇不是一下子就对比出来自己的这种前后变化的。
而是慢慢地发现了,原来在经过和林淼的合作之后,他对拍摄这件事的认知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过去,他就认为这是一份营生,成就感来自于能够靠它赚到钱,并且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
而经过樱花社的合作之后,他有了创作的感觉。
并且,他把这份感觉带进了工作之中。
他可以为了等一次完美的日出不惜多跑三次,其实第一次拍摄到的日出就已经获得了编导的认可。
但是龚凡宇不认同,他觉得还可以更好,因为高原的日出,跟在平原时的不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平原更容易拍出红日跃出地平线的那一霎,但是在高原却不容易。
而龚凡宇却又坚定地认为,如果拍不出那跃出的力量感,就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拍摄。
编导听了龚凡宇的说法之后,相当兴奋,似乎被点燃了久违的激情一般。
第二天就一起去补拍。
还是编导认为可以了,龚凡宇认为不行。
龚凡宇一个人去拍的,编导已经起不来床了。
也是。
直到第五天早上,龚凡宇一个人拍到了他所钟意的日出跃出的画面。
不对比不知道,确实,最后这一次的效果远远要好于前面几次。
龚凡宇觉得所有的付出就值得了。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牛逼的镜头就可以拯救一条片子。
但是编导却明显有点不开心,夸赞也只是虚伪的敷衍。
龚凡宇才自然地想到了林淼。
假如是林淼,他一定是带着龚凡宇去拍的那个人,而不是反过来。
但同时,林淼又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他不会固执地非要一定如何如何,不顾及团队的感受。
他心里会有一个10分的蓝图,但是如果尽力了,只做到8分,他也能接受。
林淼是一个既有标准又讲人情的人,能传递出温暖和尊重。
要知道,这个行业里头有太多的极端,要不是个混子,要么就是个装逼犯,要么就是个戏痴。
痴迷其中,无法自拔。
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能善意地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通过,这种编导,绝对不可多得。
这种妥协难就难在,就是知道啥时可以了。
远比那种一味地靠执着去刷笨功以感动自己感动制片方的编导要来得可贵。
这一点让龚凡宇在那个时刻两厢一对比,却是意识到了,原来,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品质。
那一晚,龚凡宇失眠了。
他回想着和林淼在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
从中体悟到了那份难得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温暖、尊重、专业,最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什么是可以了。
要知道,任何一个片子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堆积出来的,就算是一个镜头可以拯救一条片子,有这种可能性和实例。
但是,那也是基于一定的基本面的基础上的。
这个基本面就是所有的镜头建立起来的水准线。
而这条水准线的高低程度,就取决于导演。
和其他的编导相比,林淼身上的独特性还在于,他的理想主义。
换句话说,就是他做事的时候有信念,有激情。
而在这个行当里头越久就越容易发现,不论名气大小,所有的导演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行气。
什么是行气?
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