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知诰视线转过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位身穿黄色圆领龙袍的年轻男子从大殿一旁的走了出来,径直朝着那龙椅而去。
想来那人就是当今圣上,比自己还年轻,却已经是继位多年的皇帝,他心中也有些羡慕。
作为臣子,直视君王,可是大不敬。
好在一众大臣都纷纷起身,倒也没人注意徐知诰的眼神,不过他在收回眼神的时候,却感觉到有一道目光望了过来,似乎来自高台之上。
“参见陛下!”
徐知诰学着一众大臣行礼,礼仪上却是有些生疏。
“众卿平身!”
李柷坐在龙椅上,大手一挥,对于这上朝,他都觉得有些厌烦了。天天开吧,人累的不行;不天天开吧,事情又多。
“谢陛下!”
在众人纷纷坐下后,李柷看向一众大臣,声音洪亮地说道,“朕前些日子收到一些大臣们的折子,关于常朝召开的事。不少朝臣都认为常朝召开毫无规律,朕也觉得每日参朝,颇为辛苦,不知礼部这边认为该如何?”
此事跟礼部有关,李珽自然不能装作不知,他也知道此事,只是没想到圣上会在今日主动提及。
“陛下!”李
珽连忙起身拱手行礼道,“臣以为每日参朝制度应继续坚持。”
李珽话音刚落,下面的朝臣们就议论纷纷,显然有人对此并不满意。天天上朝,这人都得累死,远一点的,寅时就必须起床出门,天天这么做,人着不住啊。
李柷以为礼部会做出改善,没想到李珽这位礼部尚书却认为应当坚持,倒是让他有些意外,“李尚书可否说说缘由?”
朝臣们的议论声,李珽不以为意,恭敬回道,“陛下,在大唐立国之初,由于战乱不断,便每日朝参,待国家稳定后,时任梁国公房玄龄这才奏请三日一朝。
如今朝廷所面临的局势,跟大唐立国之初相仿。每日朝参虽辛苦,但事务繁多,都需及时处理。
所以臣以为在时局稳定前,应暂时维持每日朝参的制度。”
李柷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个道理,“李尚书所言有理,在朝廷攻灭伪梁之前,暂时维持每日朝参。”
虽说目前并未坚持每日朝参的制度,但也未废除,能不能坚持开是一会儿,制度废不废除又是另外一回事。
“陛下,臣有事启奏。”这时,太原府尹李愚起身行礼。
“李府
尹请说。”李柷看向李愚,也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陛下,每日朝参的确有必要,但臣以为是不是可以略微调整一下。参加常朝的官员是五品以上官员,但并不是所有衙门都有那么多要事,其中以六部事务最多,九寺其次。
臣以为事务较少的衙门主官可以两日或者三日一朝。”李愚提出了他的建议。
李柷一听倒是有些意思,便看向李珽,“李尚书,礼部这边觉得如何?”
“回陛下,臣以为可行,但如何界定标准还需商议。”李珽想了想,并未反对李愚的提议。
李柷点头道,“这件事就由礼部负责,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呈于朕。”
“臣遵旨!”李珽恭敬回道。
在李珽坐下后,李柷便把视线移到了武将这边,自然看到了坐下张承业下首位置的朱瑾。至于徐知诰,虽说是跟这朱瑾一起进的殿,但其职位并不高,升州在此时只是中州,所以他的位置还在禁军大将军和将军之后。
很显然,在排列位置的时候,他这个升州刺史还是被安排在了武将这边。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杨吴的特殊。
文官这边本就坐的差不多
了,反正武将那边还有不少空位置,自然就安排在了武将这边。
“吴王的使者如何?”李柷询问似的看向殿中大臣。
听到李柷的询问声,朱瑾和徐知诰连忙从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