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发现了《周易》学术
第二章:《易传》前(先秦)《周易》学术
第一节:由《左传》一书反映人们最早对《周易》的运用
一、《左传》一书最先记载史巫以春秋《周易》文本筮之的筮例
《周易》一书在先秦历史文献里,唯《左传》一书最早记载人们对“繇题”式《周易》(春秋《周易》文本)一书的运用,而从当今考古上也未曾发现早于《左传》一书对《周易》的记载物证。
《左传》里一共记载有十三个筮例,除去两卦例不是以《周易》卜筮外,其余的十一筮例,则是史巫以春秋《周易》文本所筮卜的筮例。
如《左传》一书里记载的第一筮例,即《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陈候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恒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此筮例“观之否”里的“否”,是春秋《周易》文本里《观》中的第三“繇题”,也叫“繇称”。《观》里的第三“繇题”与“繇辞”是:“《否》,观国之光,利于用宾于王。”史巫占出《观》时,通过揲蓍数,已知《观》第三揲蓍数是个“变”数,也就知道第三繇辞是个用来断筮的“繇辞”了。史巫就会说:“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这种解筮说法。并通过这句已被改称为”繇辞”的话,去类比、联想、附会所卜问的人事吉凶结果。
二、《左传》一书同时记载诸侯国上层人物引用春秋《周易》文本里的文辞直接用于说理,和医、史以春秋《周易》文本里八卦”取象”用于说理
在记载(《左传》)对“繇题”式《周易》一书的最早认识上,史巫当成筮卜而改编使用,是史巫看到《周易》里的六十四画符号,又有文辞,就改编为“繇式”结构,用于筮卜人事吉凶。
而在《左传》里同样又有另一面的记载,即把春秋《周易》文本当作如《诗》、《书》那样的性质来看待,来引用其文章句子,做为引经据典来阐明事物的道理,是与史巫筮卜完全是不同的认识,这应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来看《左传》所记春秋时期人们对春秋《周易》文本另一种用法,当作义理之书直接引用。
《左传》一书共记载有六例引用春秋《周易》文本内容的例子,其中有四例直接引语春秋《周易》文本里某些篇里的文辞,或篇内含义用于阐明事理。
现附录如下:
1《左传·宣公六年》:“六年春......楚人伐郑,取成而还。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瘳语,欲为卿,伯谬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2《左传·宣公十二年》“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藏凶。’执事顺成为藏。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已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
3《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