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学译解
第五篇《周易·需》文译解
(原文)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需于沙,小有言,终吉。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贞吉。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文)
五、机遇对有爱心的人,带来光明,通达,美好的前景,更利于建功立业。
在城外等待时机,要持之以恒,没有害处。在沙场上等待时机,小有错误,但结果不错。在泥泞里等待时机,会招致强盗的到来。在血光境地里等待,等于坐以待毙,应走出险境之地。在上层的社交酒宴上寻找机遇,前景自然光明。陷入险境,没有邀请的客人突然来访,恭敬地接待他们,最终是吉利的。
(解说)
“需”字有等待,需要,停步等多种意思。而在本篇有“等待,寻求成功的时机”之意。
本篇的篇名是《需》,不过《周易》一书里六十四篇文章,原初是没有名称的。正如这《需》名称,本是《周易》第五篇内容的首字,被后人抽出做为了篇名。
《需》篇题目内容是“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而本篇的“画符号”与本篇的内容没有实质意义,作用只是排序而已,可当做排号“第五”而已。而本篇的内容则是围绕着题名与题目内容(即命题)展开的论述。
我们先看本题目中出现的一个词语“有孚”,在《周易》一书里这个词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超过了“君子”一词,当然有时是单独一个“孚”字出现。这“有孚”正是《周易》里构建的一个政治理念。而现在一些《周易》译文把“孚”当做“俘虏”的“俘”来译,除此就是传统的解释方法,作“诚信”来译。
《周易》里的“孚”,既不是“俘虏”的“俘”,也与“诚信”之意不相符。“有孚”虽是《周易》构建的一个政治理念,但“孚”字,早在《周易》一书出现之前就出现在典章里了。“西周文”和《诗》里早有“孚”字的运用。
如“周书·洛诰”里有“作周孚先”,其意是“因为周兴是以信用为先”。
如“周书·君奭”里说“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其意是“所以君王一旦向天下发布政令,就像占卜,占筮那样,百姓没有不信任的”。
“周书·吕刑”里说“狱成而孚,输而孚”。其意是“定案要让人信服,翻案也要人信服”。
在“西周文”里这“孚”字的出现次数,也不过仅此几例,传统上是以“诚信”来作解释。而“西周文”里的“德”字的出现,就不计其数了。西周初期体现的是“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而《周易》里的“孚“不是配天的,而是配合民意的,《周易》里的“有孚”思想就超越了西周倡导的“德”的思想。在《诗》里也有“孚”字的出现,如《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意思是“好好效周文王,万国诸侯都会相信服从”。《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下士之式”。其意是“长久地秉承天意,成王爱民民归心。成王爱民民归心,四邻以他为榜样”。这里《诗》中出现的”孚”字,若译”成信”,不如译成”爱民”,更接近字意。
“孚”字,也只有在“诗”里,属西周史诗里出现过。而西周史诗同样体现的是“以德配天”的思想,还没有上升到“有孚”的理念。“有孚”是《周易》构建的政治理念,即先儒的”民本”理念,是对西周初期提倡的“以德配天”思想的突破。西周讲的“德”,是指在位者以德来配合天命的,而“有孚”思想是让统治者去爱护百姓的。所以“周书”里提倡的“德”与《周易》里提倡的“孚”不是一个时代的思潮。
《周易·需》篇里的“有孚”,如何译呢?笔者认为《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