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一书早,也有与《周易》同时代的诗。
这样看来,在西周初期,已出现了“君”的称呼。在“周族开国史诗”里的两个“君”字,就是指君王的意思。《大雅·公刘》:“君之宗之。”(译:推戴他做君主和族长),按“周族开国史诗”来看这“君”的称谓为最早,是歌颂周族的首领,把周族首领称为“君”。周史诗中出现了“君”称,而未出现“王”的称法。“君”是早期的称谓,是早于“王”的称谓。“君”是对周族先祖族首的称号。“君”是一个部族中地位最高,有权威的族首的称号。部族时代的部族首领,是由族人推选的“君”,与“王”是不同时期的称谓与内涵。后来把“君”与“王”结合在一起称“君王”。
而在“周史诗”里第一次出现“王”,是给于“文王”。《大雅·绵》是歌唱古公壇父和文王。
“周族开国史诗”《黄矣》出现第二个“君”字。“克长克君”(能做族长作君主)。这是歌颂太伯王季的德行福延子孙,因太伯王季让国于文王,文王受命,王季是文王(姬昌)的父亲。“王”是后来的尊号。《诗》里首给予“文王”。“文王”之前,周族首领即文王的祖辈称“君”。
从《诗》里来看,“君”称早出,“王”称是晚于“君”称。
“大雅”里的《旱麓》诗中出现的“岂弟君子”。
《既醉》诗里的“君子万年”。
《假乐》诗里的“假乐君子”
《洞酌》诗里的“岂弟君子”。
《卷阿》诗里的“岂弟君子”、“维君子命”“、维君子使”。
这里的“君子”均是指周王,是指周开国文王,武王的后代。这些出现“君子”的诗作,均是西周中期及以后产生的。那么,这“君子”无疑是周族的“君”之后代之称谓了。“君子”即“君”的子孙。“君子”的初义就是周族开国“君”的后代了。西周那些受封的官,即有国有家者则称“君子”,而对其统治之下的百姓则称之谓“小人”。但“君子”概念随着时代而演变,从“大雅”诗里的“君子”来看,主要是指周王,还处在特定的指向。而产生在西周末期的《桑柔》和《云汉》两诗中的“君子”有泛指的特征,即泛指统治者。也自然是指周开国君王的后代。“天下”是周王的,周王把“天下”分封给宗族子子孙孙。“君王”拥有天下,而“君王”的子孙,即“君子”拥有封地。而到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产生的“小雅”诗作里出现的“君子”一词就多了起来。除一些特指周王,大多是泛称,指贵族,诸侯。
而“风”160篇诗中有20篇出现“君子”一词,这“君子”一词也同样指先君,君王,国君,贵族等。
从《诗》里的“君子”一词来看,早期主要是指君主,后期有泛指,即王公贵族有身份的统治者,本义是周族先君的后代,而称“君”的“子”,即“君子”。《诗》里的“君子”是一个身份概念,还没有赋予上道德内涵,但已包含着一种尊称以及情感的色彩。
无论《周书》,或是早期《诗》里出现的”君子”一词,都是指周族先君的后代,即在位者,凡分封有国有家者。
总之,《周易》一书之前的《诗》里已有”君子”一词的出现,也表明”君子”只是个身份概念。
我们且看《周易》一书对“君子”又是如何的表述?
《周易》一书共有六十四篇文章,而且十五篇涉及到“君子”一词,其中还有三篇是通篇讲“君子”之道。严格地讲《周易》六十四篇,是针对“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即为“君子”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政治道理。
現把《周易》一书里有关对“君子”的论述摘录如下: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坤》:“君子有攸往,先迷而后得主。”
《小畜》:“月儿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