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1 / 5)

卷一:正本清源话《周易》

第一章:《周易》文本探源

第一讲:今本《周易》

第二节:今本《周易》早期的几种版本

今天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是一种“卦爻”结构形式。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种文本的《周易》,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版本。

1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历史上曾将今本《周易》刻在石碑上,这是东汉的事情。现在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周易》与“易传”是最早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这本是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刻的,不过却是东汉熹平四年倡仪的,所以称熹平石经。到上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了汉代熹平石经残石,后经于右任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建国后入藏西安碑林,也称为“汉喜平石经《周易》”。经研究者言,残石至不规则形状,高约33厘米,宽62厘米,两面刻字。正面二十七行,共二百六十四字。刻《文言》和《说卦》;背面二十一行。共一百九十一字,刻《家人》至《归妹》,两面共计四百五十字,均为隶书。残石上保留的《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在通行本《周易》基本相同。此残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残石上的《周易》拓片,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通过拓片来看,东汉熹平石经上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即是“卦爻”式的《周易》文本内容,这只是个版本的不同而已。通过熹平石经上的今本《周易》残卦内容来看,我们发现,熹平石经上所刻的今本《周易》与汉朝以后传承的今本《周易》有一些区别。熹平石经上今本《周易》里的卦画符号上还没有出现“卦象”(也称“卦德”)内容,即没有出现“×上×下”的称谓。而汉以后传承的今本《周易》文本里每卦的卦画符号旁都附上了“卦象”,如“乾上乾下”的称谓出现了。

如魏王弼《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周易程氏传》、朱熹《周易本义》、明释智旭《周易禅解》、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等皆是有“卦德”的称法。这是其一;其二,熹平石经上刻的今本《周易》,还没有把“十翼”里的《彖》文、《象》文与今本《周易》每卦内容混编在一起。而汉以后凡对今本《周易》的解释著作,均是将“十翼”内容与今本《周易》混编在一起,一同进行解释,是把今本《周易》里的六十四卦与“十翼”内容作为《易》经的整体了。而我们看到“熹平石经”上的今本《周易》残卦内容,原本与“十翼”(也称“易传”)是分开刻的。

由此便知,《周易》在汉朝时期就是一种“卦爻”的结构形式,与我们今天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文本,只是版本不同而已。这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是在东汉时代,从今本《周易》的版本来说,算是今本《周易》最早的一种版本了。

那么,还有比刻在石头上更早的今本《周易》版本么?确实有,还有把今本《周易》抄写在帛上的一种版本,下面我们来看帛书《周易》的内容。

2写在丝帛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现在学界里称的“帛书周易”,是1973年考古界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考古发现写在丝帛上的《周易》。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出土的不单单是“帛书周易”,还有“帛书易传”(非传世本“易传”)。

“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的出土,是一次重要的文献发现。特别是“帛书易传”里的一些文章,不见于传世“易传”,这对于研究《周易》,无疑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帛书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而在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块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由此断定墓主人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