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1 / 2)

10

从以上内容举例来看,这些都是经验的举例。《周易》的思维方式,既是比喻思维又是经验思维。所谓经验思维是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是以经验为出发点,适用自己的亲自感受或自己以往所接受的传统观念来进行思考,以认识自己和把握具体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思维活动。经验思维和比喻思维应是一对孪生兄弟,也是东方先民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工具。为何《周易》哲学以“经验”和“比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呢?而没有像古希腊那样出现理论思维呢?我们引述周光庆的《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一书中的文章,似乎能加深对我们的古典哲学为何是这种样子的,而不是那种样子的理解。

“众所周知……与一切动物相比较,人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以通过语言符号认知事物,解释事物,表述事物的方式开始与其生存空间互动并创造文化,进而彰显其主体特征和生存价值的。这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生存的动力。在人的生存空间里,事事物物纷纭复杂,层出不穷,未可穷尽,而人对事事物物的认知,解释和表述则总是逐步进行,逐步深入,相互关联,相互发明的,又总是有其次序性,规律性和系统性的。一般说来,当人们基于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意欲认知和表述以前未曾认识和表述的新现事物时,必然是也必须是凭借原有的初期的经验和认识(主要是空间经验和关系知识),在“基本范畴层面上”,在联想的激发和引导,将相关的已有知识和表述的事物与之关联起来,相互关照,或者予以类比,或者予以类推,由此及彼,以旧释新,实现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解释和表述,并且由此体现出一定的次序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这既是人认知和表述事物的一般方式,又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创造能力,也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中华民族及其语言而言则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知,情、意合一的思维主体追寻着真,善,美统一的生存境界,因而擅长直觉思维,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注重以体认识的方式,类类比方式,意会的方式去认知和表述新现事物,善于发现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同形关系,同构关系,同功关系,同动关系而开展隐喻活动,善于运用带有感情性形象的概念,符号,和隐喻方式表述事物及其对人而言的抽象意义。”(《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周光庆著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版第113页)

虽然周光庆是从汉语词汇发展角度考察研究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动力。揭示的是先民命名造词的理据。那么先民在命名造词过程中的那种方法,不正体现了先民在生存活动中善于运用原有的事物特性和经验来认识和解释新事物的思维方式?无论先民如何擅长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但都不是理论思维,而是原始思维的形态。那么这种思维是人类思维过程发展中的一般方式,为何中国到此就停止了呢?而没有发展出如希腊哲学的那种理论思维呢?

周光庆先生虽然是对汉语词汇研究,并不是对中国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特征研究。但周老庆对于中华先民认知命名活动方法及规律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哲学及思维方法的过程。即从中可发现中国哲学及传统思维方式为何是这种的(与西方不同)发展过程。特别是周光庆提出的先民命名造词的认知方法及其规律与“生存空间”的关系说。对研究中国哲学及思维方法为何是这种的不同于希腊哲学与思维方式提供了思路,即“不同的生存空间”不能不是中西哲学发展理路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主要成因。那么中国人是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生活空间里呢?后边将说到这一问题。

《周易》一书运用大量昔日经验成果,作为旁证博引的理论依据。在运用昔日经验时,不外通过比喻,暗示,或象征来推明事理。这就停留在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