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歌找到了蒋瓛,主动要求前去太平府查办马船案。
蒋瓛大惑不解:“常镇抚使,你是要将郭桓案的整份功劳都让给我?镇江叛乱是你平定的,六合会的事是你查出来的。现在到了收网立大功的时候,你却要去太平府?这让我怎么好意思。”
常歌道:“马船一事关乎大明骑兵的战力,我一定要亲自前往太平府追查。”
蒋瓛心道:呵,都说锦衣卫的常屠夫精明强干。没想到是个傻子!一份大功劳摆在眼前,他竟要跑到太平府去!等他办完马船案回来,查办郭桓案这份大功劳,恐怕已经被分光了。
常歌走后,蒋瓛志得意满的哼起了酸曲儿。就在此时,一个人走进了他的值房。这位不速之客不是别人,正是已故中山王徐达的幼子,徐增寿!
蒋瓛见到徐增寿,连忙起身:“你怎么来了?道衍大师有信儿传给我?”
常歌只知道锦衣卫中有道衍埋的暗桩。却不知道那个暗桩正是锦衣卫名义上的最高统领——蒋瓛!而替道衍和蒋瓛中间传讯的人,正是常歌的义弟徐增寿。蒋瓛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的人。毛骧死后他早就想再找一座靠山。道衍何等聪明?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主动示好,让他投靠了燕王朱棣。
徐增寿道:“道衍大师让我来救你的命!你是不是认为自己马上就要立下大功,权倾一时了?非也!你大祸临头了才是真!”
徐增寿在蒋瓛的值房里整整待了半个时辰。徐增寿走后,蒋瓛立即向洪武帝呈上了一份奏折,大致内容是:郭桓一案牵扯甚广。锦衣卫全权负责此案,恐力不能及。应由三法司与锦衣卫一同审理。然三法司中,刑部自尚书至主事皆牵扯此案。故建议由大理寺、都察院与锦衣卫会审郭桓案。大理寺卿吴庸出身翰林学官,资历甚深,品行端正。建议由吴庸担任主审官。都察院御史余敏、丁廷办事干练,可为陪审官。
蒋瓛在值房中被徐增寿一番点拨,终于明白了常歌为何要躲到太平府去。他上这份奏折的目的,就是想让旁人成为郭桓案的主审。这样一来,他就能够保全自己。
乾清宫。洪武帝的龙案前摆着两份奏折。
一份是常歌请求前往太平府查办马船案的奏折。另一份则是蒋瓛的奏折。
洪武帝看完两份奏折,心中暗骂:滑头!朕的两个家奴头子这是在躲事!
洪武帝思索片刻,在两份折子上分别写了一个“准”字。
在大理寺卿吴庸、御史余敏、丁廷的主持下,朝廷开始浩浩荡荡的追查郭桓案。大明官场又回到了追查“空印案”、“胡惟庸案”的恐怖时期。京城之中的六部堂官、郎中、员外郎、主事、杂役、书吏;地方十三布政使、按察使、一百多名知府、一千多名县令几乎被一扫而空。牵扯的官员达上万人。
吴庸是个酷吏,很懂得迎合洪武帝的心思——洪武帝不但仇官,还仇富!官员们抓完,他又把手伸向了富户!
六合会贪污全国官粮两千四百万石,粮食经由各地粮行变现。既然是贪污所得的粮食,那就是脏粮。买卖即为销赃、收脏,必重罚之。追查脏粮之事,被吴庸演变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杀富归公”运动。民间中等富户以上,被杀头者不计其数,被罚倾家荡产者几乎占到了七成。
吴庸给洪武帝的奏折中讲明了因郭桓案所杀之人的人数——“约六七万人”。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因为就连主审官吴庸都不知道到底杀了多少人。
与此同时,数百里外的太平府。
常歌正在长江边钓鱼。贴身校尉纪纲在一旁给他撑着伞挡雪。
纪纲道:“镇抚使,咱们半月前就已经查清了马船案。抓了太平知府陈汝器、繁昌知县王景东、当涂县丞张郁、芜湖县主簿周仁。他们贪墨的脏银也已追缴清楚。您怎么一点不着急回京?”
常歌提了提鱼竿:“回京?京城如今是个是非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