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夏,湖南同盟会员禹之谟等将陈天华、姚宏业二人的灵柩运往长沙。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遗骸运抵长沙,民众不顾当局阻挠,于29日(阴历闰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义烈”。是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送葬队伍几万人,长达10余里。“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
陈天华、姚宏业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分冢共茔。1906年6月公葬于此,1912年重修。墓地面积66平方米。墓坐西北朝东南,墓身为花岗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棺,置石砌墓围正中,棺长2.5米,宽1.02米,高0.76米。立汉白玉石碑四通,中间两通分别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左右附碑分别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台、香炉、石凳、栏杆等设施,两旁各立石鼓一对,四周环以花岗岩石围。墓地有登山石径导入。
后来胡适还在中国公学的《竞业旬报》上,发表了一篇《姚烈士传略》的长文,从第16期连载至26期。从书中能看出少年胡适非常敬佩姚宏业。他在《姚烈士传略》中说:“姚烈士把这‘救国’二字看作他自己的责任,他又把‘中国公学’四个字看做可以救国的方法与手段,表明他极可爱极可敬极有血性极有责任心。”并盛赞‘陈天华’是一位极有热血的人,把姚宏业与陈天华相提并论。
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言志”,答题时,监试的总教习马君武几次踱步到胡洪骍身边,侧头看他答题。
胡适交卷后,马君武将胡适的卷子看了几遍,爱不释手。他笑嘻嘻地拿去给谭心休、彭施涤先生传看,说:“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
谭心休说:“可惜,胡洪骍的土话太重了。”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后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广西桂林恭城县。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民国十三年(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谭心休,字介人,号毅君,宝庆府城(今邵阳市)人。生于清咸丰十年,早期革命党人,辛亥革命时参与湖南光复。
1906年9月,胡适住进了中国公学,便成了马君武最得意的弟子。而胡适也极敬重马君武这位老师,后来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
胡适在美留学期间,马君武有诗《赠胡适》:
已与斯人约,今生为弟兄。思君隔苍海,学技在红尘。主义即宗教,艰难证性情。相期作琨逖,学剑趁鸡鸣。
马君武应该是将谭心休说“可惜,胡洪骍的土话太重了”的话告诉过胡适。语言是用之交流的,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怎么可以?胡适的寓室里四川同学最多,四川话清楚干净,接近普通话,胡适很快学会了四川普通话。
“我的同学中四川人最多;四川话清楚干净,我最爱学他,所以我说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