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雨水泛滥的季节。接连几天的大雨,让龙门山的水势日渐高涨,水患日趋严重。
大禹见洪水涨势凶猛,终日愁眉不展。治水十数载,洪水依旧如针刺一般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
想起父亲当年费劲千辛万苦,也未能完成的治水大业。这项艰巨的任务如今一直压在肩头,沉重的让人窒息。
十数年来,三过家门而不入。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驱退天下洪水。可惜天不从人愿!
如今满头青丝已现白发,对亲人的思念却更甚从前。
洪水无情人有情,相思难断情难舍。
何日才能驱退洪水与亲人一家团聚?
难道只有得到那两件至宝,才能完成治水大业?
大禹苦思冥想殚精竭虑,依旧没想到任何奇谋妙计,一夜之间徒增了些许白发。
大禹坚信人定胜天,人力终究可以战胜天灾。可在滔天洪水面前,大禹的心也开始随着洪水的浪潮起伏摇摆。
无论是人力,还是神力,能够驱退洪水便是最终目的。
得河图洛书者得天下,寻找河图洛书,必定会招来舜帝的猜忌。
当年父亲何尝不是为了河图洛书,才招致横祸。
舜帝的心思谁也无法揣度,就算他心胸豁达,明白自己找寻河图洛书的意图。但承天下之重,舜帝是绝不会允许自己掌控的天下出现任何异端的。
“摄政君,你早出晚归,日夜操劳,这么晚了为何独自坐在这里?连真窥、横革也不在你身边守护。”
齐天见大禹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走到大禹身旁坐了下来。
“治水十数载,走遍华夏大地,依然难以驱退眼前这洪水猛兽。这一路山高路险,水深桥断。将士们早已人困马乏,饥肠辘辘。满山的军民跟着我受苦受难,我心难安!”
“摄政君,何需如此忧思!我常听姜莱姐姐讲,你是位治水英雄,跟着你就一定能驱退天下洪水。”
大禹面露愧色:“承蒙如此夸赞,受之有愧!”
齐天心中明白,大禹在为水势高涨而烦心,便道:“都说摄政君治水有方,不知能否亲耳恭听摄政君的治水高论呢?”
大禹缓缓道:“治水如治国,治水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其实治水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天时,是指要熟识昼夜、阴晴、寒暑、四季、风云雨雷电的变换。”
“地利,便是要时时掌握地势的高低,水路的深浅,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道路的宽广、狭隘,等地理条件。”
“人和,是指不仅要善待军民,更需要军令如山,赏罚分明。这样的治水大军才有战斗之力。”
“与洪水猛兽相斗,便如两军对垒,丝毫来不得半点疏忽。常言道,两军对阵,粮草先行。要想治水,靠的是军民同心,同舟共济。若粮草不济,则会军心动荡,民心涣散。所以治水,首先要解决的是粮道的畅通。若陆路不通,便行水路。要想打赢这场仗,不可急于求成,要靠军民的决心和毅力,与军民目标一致,意志统一,才能拥有长久的战斗力。”
“其次,是要知己知彼,每到一处需定高山大川,熟识天下河川走势。要谆谆诱导,奉行疏浚之法,引导洪水入海。”
大禹毫无避讳的阐述了治水的要诀,又将多年来治山、治水、划分九州等经历详尽道来,都是自己的治水经验和心血结晶。比之十年前的治水之策,更加的完善通透。
齐天听的心潮澎湃,心中忍不住的喝彩!
回想起这些年治水的艰辛历程,大禹回忆起父亲鲧治理洪水之时,曾经私下对他讲过一个绝密的传说。
在天地未分之际,西昆仑山诞生了一位最古老的生灵,创始元灵。
相传他比天地更为古老,更拥有无上灵力,堪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