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轶珏笑了,“祖父对我们这么有信心?”
“当然!难道你没信心?”苏锦荀也笑了,这么一说,确实显得急切了些。
此次恩科皇上特准翰林院有品级的官员都参与了阅卷,因此阅卷的速度要比之前的考试都快了不少。
四月十五在保和殿进行复试,又是加班加点阅卷完毕。
皇上的急切群臣都看在眼中,一时间,众臣心里惴惴不安。
想到皇上约莫时看他们这张老脸厌烦了,急需寻找新秀。
就连苏锦荀都在感叹,苏轶昭这批考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火灾导致不少考生罹难,他们也要重新参加会试。
而幸运的则是,那些参加恩科的考生中良莠不齐,而之前被烧死的,却大多都是新秀。
因为皇上的求贤若渴,也没耽误考试,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毋庸置疑,会试拔得头筹的苏轶昭轻松过了复试。
至于苏轶珏,会试名次在三十七,还算在前列,过复试也是胜券在握的。
四月二十二,殿试。
殿试是最后一场了,即便是苏轶昭,都松了口气。
只需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由礼部官员带着考生们再入保和殿。
听着官员点名,而后散卷、赞拜,最后行礼,苏轶昭才落座。
之前朝廷殿试的策问大多都是时务策,毕竟就要入仕了,除了对朝政的理解之外,还得能分担皇上所忧不是?
一共两道题,苏轶昭看向了第一题,这题目目测都有几百字,而答题的要求居然要两千字。
这是谁说殿试不难的?光是第一题的题目,就让她看得眼晕。
“皇帝制曰:朕惟治古帝王大经大法,具在《周书·洪范》。其所以宰持万化,统摄九筹,则建用皇极,备矣......”
答题用楷书,字写得好坏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成绩。
因为皇上会随心情抽取某位考生的卷子查看,若是一看这字儿一塌糊涂,那皇上还会有心思读下去吗?即便文章写得再好,皇上也不会
。再多看一眼,毕竟选择太多了。
尤其是苏锦荀说过,皇上对一手好字尤其看重。就算平时让翰林院的官员拟旨,也会挑字儿好的。
不过这一点倒也无需太担心,毕竟苏轶昭兄弟俩都是一手好字。
尤其是苏轶昭,因为是会元,如无意外的话,她的试卷应该会在前十名之内。
最终名次定夺是由皇上钦点的,那前十名的文章,皇上必看。
苏轶昭看着题目,立刻想到这一题出自《尚书·周书·洪范》。
这一篇的文章大意是说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其一事关五行,其二是九种治国大法。
治国大法是上天给予的,古人敬畏上天和天命,认为没有遵循规则,那统治者就不能长久。
整篇文章很长,大致意思就是这般。
而这一篇策问,也是围绕着这篇文章,皇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作为,并提出疑问。
并且提出自己已经遵循规则去做了,且尽力做到最好,但难免有不足之处,何处不足,又如何解决。
考生必须分忧啊!并且光分忧也不行。
你得赞扬,赞扬皇上励精图治,已经做得很好了。
可一味地歌功颂德肯定不成,之后再提出一点点微不足道,又锦上添花的建议。
语气必须委婉,但又不能无的放矢,必须有理有据。
总而言之,得让皇上看得舒爽。一通马屁拍完,还得有点独特的见解,才不至于全篇都是花团锦簇,让人看着疲惫,就得让皇上和官员眼前一亮。
这个就得好好琢磨了,第一篇策问就这么难,苏轶昭索性也不再看下面的题目,而是专心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
因为两名亲孙要考殿试,而殿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