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1 / 1)

北京1506年(弘治十九年)7月10日。

成都进入北京的第一批通讯人员,在蓉城通讯大学唐坤的带领下到达燕京。随着他们的到达,成都的电报线路也到达了北京。

他们到达后首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与青岛、天津取得联系,并考虑建立快速通信的方法。这个任务由青岛、天津官府来完成。二是,建立大明第一家邮政所,选择到北京、青岛、天津逐步到南京、福州、广州的通邮路线。

除了保持电报通信之外,邮政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卖报纸。为了联络青岛、天津,为了及时准确下达朝廷的命令,北京同青岛、天津的通讯采用光通讯和电报同时进行,他们一路上测试考察作为光通信的站点。北京到天津、青岛基本是平原,一马平川,上千里的大平原采用架空线路。 他们基本上选择了在城中、小山建造木塔加气球的光通信方式,预计要几十个中继站,才能到达天津、青岛。这些中继站不但要留下通信兵,还要留下警卫,他们人手少,只能再雇佣一些当地人。并通过朝廷向当地官府打招呼,起码要让他们知道这是朝廷的机构。

大同、成都、青岛之间开通的电报业务,得到了大明民众的追捧,业务红火。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京城里反映更加强烈,因为这里没有通达电线,因此也就没有开展电报业务。给大明日报社来信询问此事的越来越多,有的信件居然有指责的言辞,说是皇家不应该对于朝廷耿耿于怀,内阁改制已经完成,为什么对于京师还限制电报业务?他们那里知道铺设电报线路朝廷是要表态的,不然就会造成双方的误解。

信件太多了,反映太强烈,报社把这个情况还有一些信件上报到朱厚炜那里。朱厚炜指示:选择有代表性的信件登载到大明日报上,不要评论,也不要解释,当做新闻事件处理。

其实,写这些信的就有不少是官府的官员。终于有人写了奏章呈报到朝廷上,说是京城应该开通电报业务,朝堂上也就有了公开的议论,最先做出反映的是兵部尚书马文升。

马文升写了奏疏,附和京城应该引入电报业务的意见。他是兵部尚书,自然技高一筹,提出了一个附加的条款,就是同时要求保证九边前线的电报通信,使朝廷和九边的边军通信及时畅通。

马文升(14om/33_33880/11937066.html?t=20220422190736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