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年(弘治十七年)10月15日,朱厚炜同杨慎朱秀荣从北京回到成都,杨慎要参加四川省的乡试先拿个举人为状元做准备。
成都科学院电力实验室中,在宋应星、杨慎等人和实验室研究员的一片赞叹声中,朱厚炜亲手安置的电灯泡亮了起来。早在1502年透明玻璃能够生产的时候朱厚炜就让人做电灯泡。
朱厚炜让人把窗帘全部拉上,室内依旧十分明亮。
朱厚炜估计了一些,觉得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电灯泡起码有三十瓦的功率。
虽然这样的亮度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改进,但已经远超过这个时代的蜡烛和油灯了。
朱厚炜是直接用钨丝做的抽真空电灯泡、电子管。
钨是在1783年被提取出来的,是十八世纪的技术,算不上什么高科技。当时西班牙人德普尔亚使用的是炭氧化法,即使用炭和三氧化二钨反应,得到钨金属和二氧化碳。
朱厚炜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爱迪生使用的是碳化棉。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并完善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爱迪生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但由于爱迪生经济问题不得不寻找经济资助,于是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为实验提供经济资助,不久洛雷找到了几个股东,他们愿意出钱资助爱迪生研究电灯。但爱迪生屡屡失败,很快筹集的五万美元用完了,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开始摇动,爱迪生苦苦劝诱,股东们决定再拿五万美元资助爱迪生。
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这种电灯有"高阻力白炽灯"、"碳化棉丝灯"多种名称,用碳化棉丝制成。
1880年,爱迪生派遣助手和专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用的竹子,有六千种左右,其中日本竹子所制碳丝最为实用,可持续点亮一千多个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这种灯称之为"碳化竹丝灯"。
1881年,在巴黎世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博会上,爱迪生展出一台重27吨、可供1200只电灯照明的发电设备。
1883年,爱迪生在一次电灯试验中观察到在灯泡内另行封入一根铜线,认为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经过反复试验,碳丝虽然蒸发如故,但他却从这次失败中发现碳丝加热后,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爱迪生效应",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电子管。
但是操作的难点是得到纯净的精钨矿。首先是找矿。朱厚炜三年前(1501年)就让王府卫士韩金信带两个科学院的地质冶金工程师,在江西修水县香炉山寻找钨矿——朱厚炜穿越前就知道那里有个大钨矿,民国时期江西就是钨沙主要出口产品地。
在知道了具体地址后,找矿并不困难,麻烦的是黑钨矿的精选。粗钨矿挖出来后要破碎、球磨,进行摇床重选、浮选、电选,这才得到以三氧化二钨为主的精钨矿。有了精钨矿,还要进行碳酸钠烧结分解,进一步除去杂质,这才能得到较为纯净的三氧化二钨。
虽然朱厚炜穿越前了解过提纯钨矿的一些理论,但是实践起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