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南洋有个新加坡,那是南洋的华人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形成独立的国际地位,并最终脱离马来西亚而建国的。其华人后裔的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应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大部分都是爱我中华的爱国华侨,他们也曾为中国大陆的抗日战争捐献过大批的资金,最著名的陈嘉庚先生就是就是新加坡的华人(那个时代还不叫新加坡,而是叫‘叻--le’)。可是他们建国后呢?新加坡绝大多数华人后裔(现在只能这么称呼了)绝对不承认自己是天朝人,也不是华侨,更不是大员人,他们是新加坡人。
我们打生打死的在海外占领土地,就为了建立几个华人国家?而且成为仇敌的可能还要大一些。
有人说:我们要建立大一统的大天朝,中央集权,那些地方只是行省。
善意的说这是一厢情愿。实话实说,那就是做梦!人群的利益要大过民族大一统的愿望。远在海外的飞地,其境内生活着大量的异族原住民,作为天朝的行省能平安长久吗?陈*的祖上也是大陆人(原籍福建),他不也是拼命要*吗?那些被征服的地域迟早会形成与宗主国矛盾的地方利益,美洲那些国家就是前车之鉴。欧洲的土地面积和天朝差不多为什么天朝是大统一而欧洲现在是几十个国家。
话又说多了,打住。
“没什么,菲利普先生,我可以回答你。你知道郑和吗?”
菲利普严肃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郑和七次下西洋,第一次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
“郑和是我大明百年前的官员,他曾经带领数百艘舰船庞大的舰队多次访问南洋、直到非洲东海岸。他走了那么多地方,手中握有世界第一强大的舰队,上万名士兵。但是他没有征服占领一寸土地,他带给这些国家或者部落的是友谊、善意、文化、和互通有无的贸易。
今天我们乘坐的福船比郑和的宝船小的太多,郑和的宝船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
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今天我们使用的航海图就是当年郑和留下的。”
菲利普吃惊的张大嘴巴,一脸的不可思议。大明国有这么伟大吗?
明成祖朱棣耗资巨万打造了庞大的舰队,数百艘战船,上万士兵远渡重洋,军事、经济、政治方面毫无成果,他为的是什么?仅仅是好玩吗?
后人有很多猜测,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应该是主要原因。
朱棣的皇帝位子是抢来的,来路不正。正牌皇帝朱允炆没有死,下落不明,远走南洋的说法甚嚣尘上,这可是朱棣的一块大心病。皇帝都讲究一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朝的传国玉玺丢失于宋代靖康之乱,落入女真人祖先金国之手,此后就绝迹了。
明朝的皇帝是中国汉族皇帝中唯一没有传国玉玺的,已经是没有底气的白板皇帝了,朱棣岂能容忍朱允炆活在世上?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搜索、捉拿、或者杀掉朱允炆。至于其他的“扬我大明国威”只能是顺带办的事。
明成祖朱棣热衷于北伐,曾先后五次御驾亲征,直达漠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风传传国玉玺在瓦刺人(贝加尔湖附近的蒙古人)的手中。由此可见朱棣为了证明自己正统、皇位合法,是多么下功夫。
不说菲利普吃惊,朱厚炜也吃惊!但是,话不能那么说。只能大义凛然的宣扬我大明的伟大,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