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熟的人陪着,长辈们肯定更放心让他出去!
至于为什么先找李兆先商量,而不是先找他哥,当然是因为他被他哥抢过出门借口一次,怕再被抢第二次!
要是李兆先愿意去的话,他就不给他哥露口风啦!
李兆先本来还奇怪文哥儿为什么偷偷摸摸找自己,听完文哥儿的打算后忍不住说道:“你还是右春坊右赞善,詹事府那边会让你出去吗?”
要知道文哥儿可不只是翰林修撰,还是正儿八经的东宫属官啊!
文哥儿道:“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我说服了太子殿下,一切就好办了。”
要是事情顺利的话,文哥儿甚至想把他们这届庶吉士全都带过去,这可都是年轻人呐,多好的劳动力!
不一起去河西走廊种土豆实在可惜了!
只是也不知他们愿不愿意去。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出远门,且还是去河西走廊那么荒凉贫瘠的地方。
文哥儿准备把核心成员都游说好了,再去悄悄征询他们的意见。
李兆先与元思永也已经非常熟稔,当然知晓文哥儿对河西走廊的种种规划。他犹豫着说道:“我爹说接下来要给我议亲……”
李兆先都二十一岁了,本来早就该成亲的,可他前几年忙着科举,他爹又初入内阁,都没把心思放在这上头,一来二去便耽搁下来了。
这一来二去,硬是把他拖成了大龄青年,这次怎么都得先把婚事定下。
文哥儿听李兆先这么说,有些失望地说道:“那我再琢磨一下怎么办才好。”
结果文哥儿没犯愁几天,正旦假期都没过完呢,李兆先就找了过来,说是自己婚事已经定下来了,定的是潘辰家的女儿。
潘辰祖籍浙江,但年幼时便父母双亡,随叔父长于京师,与同在京师长大的李东阳是多年好友。
姻亲这事儿本来就是看父辈交友圈如何的,李东阳趁着过年与潘辰聊了聊,干脆利落地把婚事给定了下来,准备走个程序就让李兆先和潘家女完婚。
成亲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成婚之前基本没李兆先什么事。
也就是说,要是不用去太久、不至于耽误婚期的话,李兆先可以自由出门了!
事实上文哥儿自己也不可能去太久,顶多也就出去几个月的事。
文哥儿一听李兆先的岳父是潘辰,顿时想起来了。
潘辰是别人举荐上来的翰林院待诏,也就是不经过科举直接给的九品官,和赵九成他们的鸿胪寺序班一个性质。
这几年潘辰负责当翰林院的图书馆管理员,每次他去借书都能和对方聊上几句来着。
文哥儿也听李东阳他们介绍过潘辰,说是潘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只是考试运不太好。
具体体现在潘辰考了四次乡试都是临时病倒没考成,第五次去考的时候旁边的考生突然伸手拉他的答卷过去看,弄得潘辰也被牵连得不得不终止考试!
这好不容易自己顺利进了考场,还能栽在别的考生身上,就说他够不够倒霉吧!
反正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潘辰就不再下场考试了,安心当一个大隐隐于市的京师名士,往来的全是李东阳他们这些当代名流。
若非有朋友极力举荐他到翰林院,他还只能过着每天吃吃喝喝写写诗文、时不时和大佬朋友们聚个会的日子,多么枯燥乏味!
很显然,李东阳他们挑姻亲不太看品阶。
反正一般都没他们高。
碰上家风好又处得来的,谈婚论嫁不是什么稀奇事。
既然是相熟的人家,文哥儿自然是直接恭喜李兆先喜得良缘,并且开开心心地谋划起这次陕西之行。
陕西那边有他师叔杨一清!
同行的有他师兄李兆先和挚友元思永!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老安全了,去了陕西就跟回自己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