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官!”
“为挣钱而读书!”
“读书!为了明理!”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听到老师提问,纷纷踊跃回答。
教室里,响起一片纷乱。
听到“为明理而读书”的时候,姓魏的老师露出满意的笑容,给那位学生鼓励的眼神。
为明理而读书,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想法,可谓前途远大!
可是一转眼,魏老师看到某个角落里,一个姓周的小男孩,静静地坐着,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踊跃发言,但是眉宇间却仿佛有异样的光彩,令人动容。
心中一动,魏老师打手势让全班安静下来,然后将目光投射过去,点名让这个小男孩回答问题。
来了来了!
尽管对答案早已经烂熟于胸,但是此刻画面中呈现出这一幕,依然还是让亿万华夏观众热泪盈眶!
是他!是年少时的周先生!
小男孩应声站起来,并没有胆怯,而是迎着老师的目光,清晰而坚定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好!”
魏老师先是一愣,随后感觉精神竟为之一振,拍案叫道:“好抱负!好胸怀!”
怎么也没想到,年仅十二岁的一个小孩,居然就有如此广阔的胸襟!
他忍不住再次大声问道:“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男孩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了魏老师的喝彩,他目光灼灼,落在身材并不高大的小孩身上,赞道:“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
1908年,奥运三问在南开大学的操场上首次被提出。
1910年,奥运三问正式在报纸上被再次明确!同年,那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说出振聋发聩的名句!
而数年后,这个孩子也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并成为南开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友,没有之一。
此刻,《典籍华夏》的镜头落在他小小的身躯上,并一度定格。
十二岁的孩子,脊背挺直,目光坚定,澄澈的眼神,蕴含着伟大的理想。
片刻后,镜头切换,竟是重新回到讲台上的那张报纸。
嗯?
不是读完了么?
还要再看报纸?
观众先是一愣,随后很快就发觉不对劲!
这!已经并不是1910年发行的那一期《申报》了!
这是一份《大公报》!
报纸上,极为醒目的位置上,十六个大字,宛如十六柄尖刀,直接跨越近百年的时空,刺入后世每个观众的眼眸深处!
“良心尚在!热血尚流!”
“岂能叛国!为人马牛!”
——刘长春自述!
我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
“啊!”
“是他!”
“来了来了!第一问的回答者!就要来了!”
“刘长春!华夏奥运第一人!”
“好!好啊!这十六个字吼得!真他妈的提气!”
“秀啊我的凡!这一张报纸,竟然都被他玩出了这种花样!”
“厉害厉害!刚才还是奥运三问最初确定的《申报》,只是镜头一去一回,便变成了1932年的《大公报》!”
“一转眼,仿佛就是几十年过去!”
“当年提出这些问题的青年,此时……已经都是中年人了!”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出现了华夏运动员!”
“时隔足足二十四年啊!奥运三问的第一个问题,终于有人能够回答!”
“真是……艰难!我眼泪都止不住了!”
“可他当年差点都无法报名!语言不通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竟然险些失去这次机会!”
“幸好!还是那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