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民新找的厂子,是在南三环外一个叫安家营的城中村,厂名麦子食品厂,老板姓周,南方人。周老板已在西京打拼多年,目前他的厂子发展势头强劲,无论从规模、设备、技术、质量,还是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在南郊一带的普通厂家中,麦子厂都算数一数二的大厂子。周老板给销售员既不发工资,也不管吃住;彦民他们获利的方式是挣差价,一个面包平均能挣三毛钱。
有了好的产品,又有同事给的一大批客户,陈彦民的销售额很快就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收入比在长兴厂翻了一番。他付出的辛苦跟着也多了,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以上。早上七点前出门,不到晚上七八点,他是进不了家门的。吃了晚饭,他又要去厂里拉货,一折腾又是两个多小时。
尽管彦民每天忙得跟时间赛跑一样,却依然满足不了所有客户的需求,几乎每一天都有该送的货没时间去送。完不成的任务被推到第二天,第二天又有新的“欠账″,只好再推到“明天”。
既然生意做到了供不应求,只能说明自己的工作效率太低了,彦民想,是到了改变交通运输工具的时候了。心里虽然这么想,可他还是心疼那几千块钱,迟迟不见行动。周老板看彦民一天骑个破自行车,蚂蚁搬家一样,只跑了趟数,就跟他说:“厂里有政策,如果你买个新三轮车,可以给你报销一半的钱。”彦民听了,这才下定决心买了三轮车。
有了新车,彦民如虎添翼,工作效率提高了,效益上去了,人也不那么累了。
几个月后,王文利也买了新三轮车,周老板同样给他报销了一半的费用。当然,周老板也不是钱多了烧的,他话说得很坦白:享受了我的福利,就得长期送我的面包。
麦子厂面包销量不断增长,生产进一步扩大,需要及时补充人手。王文利于是在这年后季将媳妇吴庆敏从老家叫来,安排到厂里上班。他还计划明年把儿子转到西京来上学。他信心十足地跟彦民说:以我们的经济收入,供养娃在城市念书应该绰绰有余。他力劝彦民也将孩子转到西京上学。彦民却认为,要把孩子转到这里上学,必须先给媳妇找一份八小时制的工作。如果在麦子这种连续上十四五个小时的厂子上班,连娃的一日三餐都照顾不到,何谈为他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陈彦民的儿子小康今年在老家幼儿园上中班。郑妍当初想把他放到四川让父母帮她带,自己出门打工,后来她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在儿子上小学前由她亲自带。郑妍不愿让彦民父母带孩子,理由是他们农活太多,照顾不好娃。郑姸娘家在县城,父亲又是小学教师,所以她准备让儿子在那边上小学。彦民不大情愿,却又拗不过她,就调侃道:“我父母是没文化。你爸虽然是老师,可他连你都教不好,能教好外孙么?”
王文利儿子比陈彦民儿子大四岁,今年上三年级。王文利说儿子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还在学区竞赛中拿过奖。
“只有给他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这娃的学习潜能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王文利说,“西京最差的学校,应该都比农村最好的学校教育质量高。”
果然,到了第二年秋,王文利通过其房东的关系,花了一千多块钱,成功将儿子转到安家营村小学。从此,王文利彻底结朿了一家人常年两地分居的生活。
这一年,王文利销售生意蒸蒸日上,每天都有上百元的现实地落入口袋。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获得感与满足感,胀满他的内心。
然而,正当王文利踌躇满志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中秋节后的一天,一个城中村的客户突然打电话告诉他,说顾客吃了发霉的面包,现在正在他的店里闹事。王文利一听就蒙了——哪里遇到过这种事?他忙打电话问陈彦民怎么处理此事。彦民说,以前也会遇到这种事情,一般情况下,给人家道个歉,赔上几十块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