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热浪,扑面而来。
惊涛骇浪,噼头盖脸。
“死侍”,强势登场,甚至不需要等到全面公映,仅仅只是一个首映式就已经让电影牢牢占据热搜榜的一席之地,一时之间,人人都在讨论死侍。
然而,流量,却不一定能够转变为票房,这也是整个电影行业正在苦苦琢磨的难题,否则流量艺人们闯荡电影行业的梦想就不会那么难以实现了。
而横亘在“死侍”面前的难题,还不止“秋季档”一个,另外还有一个致命性的本质——
限制级。
所谓限制级,也就是建议十七岁以上观看的级别。
简而言之,从电影定位的开始,就已经将观众划分开来,十七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很有可能被劝阻离开电影院仅仅只是一部分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少儿不宜”,直接影响带着孩子前往电影院的家庭观众。
另外,还有相对保守的观众、对限制级带有偏见的观众、没有那么喜欢电影对限制级也就没有兴趣的观众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标签,真正阻拦的不是十七岁以下的观众,而且准确划分目标群众的一条分割线。
可想而知,市场受众可能就直接砍掉大半。
在如此情况下,电影想要创造票房佳绩也就难上加难,电影公司和制片人们都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十三年前,财大气粗的流光影业做出一次勇敢冒险,耗资十二亿拍摄一部限制级的史诗大片“木马”,并且打造出一个豪华的顶级巨星卡司阵容,期待着电影能够成为票房炸弹,引爆市场。
然而——
最终电影遭遇惨败,口碑一塌湖涂,遭遇口诛笔伐,尽管全球范围内还是依靠巨星效应席卷三十亿票房,但考虑到昂贵的宣发成本,流光影业甚至还亏本了一亿左右。
“木马”的落寞,也宣告兰川对于史诗大片的执着到一段落,曾经红极一时的历史战争类型电影后来也就几乎销声匿迹。
而且,大型电影公司对于限制级项目的开发也越来越谨慎——
雄狮影业不是唯一一个,其实兰川大大小小电影公司都考虑过,超级英雄电影下一阶段的突破口在哪里,限制级肯定是其中一个选项。
但为什么始终没有电影公司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就是因为“限制级”成为一个观影门槛,阻挡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前景,毕竟,超级英雄的主要市场依旧是家庭、孩子、宅男、漫画爱好者等等等等,一旦电影划分为限制级,基本就等于自断双臂。
电影公司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数据支持的。
全球电影市场已经全面步入百亿时代,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限制级电影的全球票房能够突破百亿门槛。
准确来说,不要说百亿了,目前限制级电影的影史票房冠军是“矩阵”。
这部上映至今即将满二十年的科幻电影,尽管没有血腥暴力镜头,却因为整部电影的思想内核太过惊世骇俗,而被定为限制级。
当年上映后,电影掀起一股世纪末的毁灭狂潮,在全球院线席卷整整五十七亿票房,成就传奇经典。
一直到多年后的现在,也没有限制级电影能够打破如此记录。
期间,也有不少限制级电影因为时代更迭而取得不错成绩——
比如“受难日”,首映周末收获八亿票房,在十年前,首映周末票房还没有进入十亿阶段,电影能够横扫如此票房数字,堪称骇人。
比如“狙击手”,作为一部颁奖季的传统人物传记电影,以点映方式登场,并没有吸引太多视线,却伴随着口碑的传播完成逆袭,最后票房落脚于三十五亿,对颁奖季作品来说堪称一个难以置信的惊喜。
比如“宿醉”,这部投资成本仅仅两亿的喜剧电影,当年丢在暑期档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