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国在第比利斯遭受失败后,他们在格鲁吉亚地区的主动权越发受威胁,随时都可能被团团包围。
但他们在波兰战线上还在进攻,此时撤出格鲁吉亚无疑会增加压力,所以上级不允许高加索的驻军撤退。
这样做的后果无疑会导致格鲁吉亚的俄军被包围住,可俄国人不在乎,他们还拥有上千万人可以拉到前线战斗,区区几万人的性命不值一提,何况他们连常备军都不是。
不过俄国高加索方面军倒是很着急,命令山上的俄军向南进攻联军主力,企图迫使他们撤退。
联军也作出了回应,西部的几个师向北面进军,迟滞那里的俄军;东部抽出几个师回援中部,防御北面俄国人的进攻。
中部的联军将会在友军的掩护下不断推进,伺机攻破敌人在山地的防线,进而危害到整个俄军的后方。
4月14日,进攻开始了。双方的交战极为激烈,俄军在东部发起猛攻,驱逐那里的土军。
可那些土军早都撤退了,只留了几个侦察队观察敌人动向,其余的全部溜到山后面了。
俄国指挥官得知自己被这么几个人震住了后非常愤怒,把被俘虏的土军侦察队统统斩首。
但这无法掩盖他的失败,很快就被勒令撤职了。
新上任的指挥官无法服众,又面对着险峻无比的高加索山,几乎可以确定他很难发动什么进攻。
双方作战的主要地点在中部,那里集中着最庞大的军队。
俄军在北面率先发起进攻,居高临下打击联军。
起初进攻十分顺利,在默契的配合下逐渐把驻守的土耳其人赶了出去。
可惜后劲不足,反应过来的土军立刻调集火炮进行轰炸,没有炮弹的俄军只得被动挨炸。
出现这种情况,生产力不足固然是首要的,但分散使用就是军方的问题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俄军大部分部队的炮弹都不充足,打光之后就得挨炸了。
而早挨炸和晚挨炸都一样,只不过会多一点损耗。
那为何不统一分配炮弹,干脆不供应一个师的炮弹,让它成为彻彻底底的步兵师;
把省下来的炮弹集中到少数部队上,那样好歹会产生局部优势,至少有一个地方不是在挨炸了。
什么都缺总比大部分都缺要好,同理,所有部队都挨炸总比大部分部队在挨炸好。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俄国内部也肯定有人会懂,只不过目前执政的人不是他们罢了。
此刻与俄军对峙的库斯特自然也懂,他深知俄国的脆弱之处,也通晓他们的强大之处。
作为反击,库斯特要求所有部队立刻使用火炮来夺回失地,并在中部逐渐集中突击力量。
放出侦查部队,让他们探清敌人部署,判断敌人的意图。
没过多久,大量的信息如海般传入指挥部。
土耳其情报部门只用了十分钟就完全理清了这些,得出了俄军大致的布局。
库斯特看着手中的情报,虽然都是士兵实地勘察的结果,但他总感觉不靠谱。
为此他专门求助德国人来辨别真假,顺手破译下俄国人的情报。
然而德国人得出的结果与土耳其的不能说完全一致,至少也得说是毫无关联。
两张情报网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德国人说往北,土耳其人说往南。
库斯特经过几秒钟的漫长思考后,最终觉得还是德国老同志靠谱,于是采纳了他们的情报。
土耳其的情报部长虽然有些不满,但也没表现出来,因为他昨天喝多了,到今天也没缓过来。
而在这位部长还在休息的时候,前线已经开打了,突击部队也正迅速调整中。
之前只有四辆坦克的装甲营被加强了,现在已经有了八辆了;各种先进武器也一一送过来,足以装备六个师了。
恰好同盟国在加里波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