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简历,写下自己的名字,籍贯,及父祖出身,然后配一首诗文,或者一篇赋。当然也有人写朝堂时事的,但是这其中水太深了,运气不好可能连做官的资格都要丢失,所以还是写写风花雪月来得好。
后世的名片有纸质的,有烫金的,这个时代的简历,也是讲究包装的。上等的包装,墨纸封面,一套下来就是数贯钱打底。更不要说自己的诗文需要经过数个大师观看,否则哪里敢轻易投入太子门下。
事实上赵昕也不需要举荐他们为官,但凡夸奖上一句,就足够这些文士通过科举了。当然要走制科,寻常进士科的话现在已经采取糊名制度了。
以上就是赵昕询问的问题,有些问题指向很明确,有一些则是相对琐碎一些。
问答不落于纸面,但是这些内容,即便是赵祯知道了又如何,赵昕向朝中老臣询问治国理政之法,难不成也有问题吗?
至于最后庞籍的回答,也没有超出赵昕的预料,严守中庸之道,滴水不漏。赵昕该做的,即便是庞籍反对,赵昕还是要做。赵昕不愿做的,即便是庞籍支持,赵昕难不成会去做吗?
赵昕之所以专门去问这一趟,不过是表明一个态度,认可庞籍的地位。算得上是一个正常操作。
相比较于路过汴京的庞籍,绝大部分人还是更关注新近拜相的文彦博和富弼,一股脑地请求拜见,两人门前可谓是车水马龙。
若是白衣文士,或是小官小吏拜见,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不少高官都连番拜见,以至于回京之后的欧阳修上疏请自今两制、两省以上,非因公事不得与执政相见,及不许台谏官往还。不知是不是出自富弼的指使,想要清净两天。
至于赵昕,自然是不可能和文彦博和富弼这样的台上宰执交往过深的。
接下来的日子,相对平淡,几乎无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