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党一说。
经过如此一番沉痛的反思,欧阳修回到了中枢,当上了翰林学士,官阶或许不是多高,但是距离天子近呀。众所周知,封建时代,距离天子越近的人,权力越高。
因为天子权力最大,距离越近,也就意味着能够分享或者说借取到更多的权力。
在回河一事上,欧阳修提出了与主流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反对回河,建议维持黄河北流的态势。
“回河需兴三大役,其一,塞商胡大决口,其二,开凿横陇河早已荒废的河道,其三,新建并修葺横陇河至入海口的上千里黄河堤防。当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是徒增流民,使民为盗。”
奏疏上了,赵祯有一些触动,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回河确实难度太大了。地上河冲出一条新河道来,你现在要让黄河重新变成地上河,简直是做梦。
以黄河泥沙的沉积速度,依靠人力堆高的堤防,总有一天要被冲垮,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可是各方利益牵扯,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纠缠不清。
终于,面对现实的困难,借着欧阳修的奏疏,赵祯下诏两制以上,台谏官与河渠司同议黄河一事。
权力传于下,当初微弱的声音得以上传天听。河渠司李仲昌建议开六塔河,绕过地上河段,使黄河归故道。
这个声音赵昕很早就关注到,很可惜崇政殿议事的时候就没有单独成为一个方案。
回黄河最初的故道一事事实上不可行后,李仲昌这一建议,被摆到朝廷上进行讨论。
因为黄河泛滥,六塔河在后世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但是大致可以猜出是河北向河南的一条南北向河流。
针对这一看法,欧阳修还是反驳。简单来说就两点,第一,六塔河太窄,容纳不下黄河;第二,黄河下游故道大范围的地上河,绕过地上河基本上不现实,和开新河没有区别。
最后,欧阳修提出自己的观点,黄河改道固然带来恶劣影响,却是顺应水情,人力难以扭转,应该任其北流,同时尽可能变害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