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赵昕甚至有将这些人打造为民兵的想法,一个手里没有兵的太子,算不得太子。只是实在有些冒险,暂时还在计划之中,待日后完善。
太平院学子就业是不是很方便,一届学子大概四五百人,一半是汴京城出身,一半是下属州县出身。赵昕还经常嫌人手太少,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想法。
相比较而言,三年一届,这第一届武院学子眼看着就要毕业了,赵昕还不知道如何分配这些人。
送去军队,且不说军队容不下这些新兵蛋子,赵昕也不愿意让他们去贪污腐化成性的军中,更愿意自己打造出一支新军,由武院学子一步步上手磨炼。
为了培养这些人,赵昕花费了无数的资源,太平院学子只需给他们印刷一些书籍学习即可。而武院学子,为了尽可能还原战场,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花销呀!更不必说赵昕经常延请驻防边境的文臣武将过来演讲,背了一身的人情债,日后可都是要还的。
这可如是是好?赵昕一个头,两个大。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赵昕有了大概的思路,未必正确,但是哪有绝对正确的事情,不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吗?
赵昕的想法,武院学子需要和太平院学子一样,在就业之前需要进行基本的调查。太平院学子调查的民情,武院学子就去调查边情,掌握边境地理形势,山川河流,民情风貌等。
在赵昕记忆之中,侬智高叛乱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想要军功,往西南地区去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最基本的思路和对未来的一点预判,如何安排这第一批武院学子,赵昕开始进行自己的尝试。
在征求得赵祯的同意之后(花了一万贯后的结果,真坑),这百位武院学子得以南下巡查边情,当然并不是空着手去的,而是带着粮食军衣,顺便运物资过去,沿途记录行军日志。
赵昕在东华门外送别这些人,当初进武院的时候,这些人不过十五岁。三年过去,不少人都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让他们跑这么远,也不知何时能够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