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九品中正制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却不知道东汉察举制下,就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估计这一政策的设计者汉武帝董仲舒也没有想到,几百年后会变成这幅局面吧。
而九品中正制起始于曹丕,其在位之时,所选之人也多为德才兼备之人,而非单以家世论处。
说科举制以考试定人才,可是汉朝的时候,察举之官,在上任之前不是同样要经过考试甄选吗?科举制最大的变化,在于使士人投碟自进,不需要经过高官推荐。
说起来,随着皇权的衰弱,哪怕是再好的措施,最后也必然流于恶政。要不为什么说改革这么重要呢?旧的体系腐朽了,就换一套新的来。
吕公著向赵昕反映士人的不满,认为赵昕在刻意抹黑他们。赵昕则是告诉他们,察举与科举不一样,吴道之所以忘恩负义,那是因为受了大户推荐,本身才德俱无,你们科举出身的不一样。
吕公著应该能够明白赵昕这层意思,但是显然还是无法接受。
而全体士子的心情比较重要,赵昕不能够含糊过去,是以继续道:“吕师以为,一个寒微士子,乞食于农人,何以在数年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出任地方,为一地重臣?”
“若是凭借自身才华,这等异人一朝也不见得能够出几人,若古之韩信,还报千金。若吴道之流,晋升上位之后,便将昔日恩人全然忘却,可见其视此为小恩,以高官举荐为大恩!”
“太子殿下说的是!”吕公著朝赵昕一拜,至于他究竟听进去多少,赵昕也懒得管,若是这点心智都没有,日后也混不到那等地位。
关于戏剧的后续发展,这些日子成为了整个汴京城的大事,不少人聚在一起便说起此事,甚至还因此玩起博戏,对赌何生最后能否复仇成功的。
果然是闲的没有事做,像这种事情,还要问吗?肯定是复仇成功呀!就像后世那些恐怖片,到了最后肯定给你一个科学的解释。
中国就没有彻头彻尾的悲剧,流传下来的故事,牛郎织女七夕相遇,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灭吴,孙膑强齐弱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
更不要说这种面向普通百姓的东西,再怎么样,赵昕都不可能写成彻头彻尾的悲剧的。
二十日,文字版故事发行,尽管这些日子又加印五百份,最后还是销售一空。合该赵昕的利润所得,赵昕全部捐献给灾区,用来购买生活物资,收获朝野一干好评。
接下来将这个故事讲完吧!
下卷,何生经历人生三悲,求告吴道,反倒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不多时就在州府看见了自己的通缉令。
何生隐姓埋名显然不够,更自毁形容,吞炭改变声音,一路乞讨着,等候希望来临,凄惨到了极点。
就这样,何生一直等待着希望降临,五年过去,当初那个俊秀英伟的少年,佝偻着身子,声音沙哑,一头青丝大半变白,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终于,时机降临,朝廷御史来了,这御史原是一小校,因抗击西羌有功,因功晋升,被召回朝廷。眼下豫州遭逢水旱之灾,特来问灾。
在御史必经之地,赶在吴道等人迎候之地的前面。何生再一次跪地喊冤,钦差见其形容,不由得为之动容,只是听过何生所言之事,再一次皱眉。
“非是本官不愿帮你,只是凭你这空口白话,怕是难以定罪!”
“王家之恶,流毒千年,周遭百姓为其蒙蔽,生民之望御史,犹婴孩之望父母。何生不过氓隶之属,草芥之民,若非如此,何以自毁前程,祸及父祖。望御史明查!”
在何生求情的同时,吴道及州府一干属吏赶来,虽然没有听见何生所言之事,却也能够大致猜测出来,连声让御史莫要相信何生的话。
御史令下人将何生送至后方,自与吴道等人周旋,吴道等人表现地极其紧张,对何生极尽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