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舆论铺垫,赵祯觉得开启改革的契机已经来临。
年前因为元昊请和,范仲淹被召回,并授予枢密副使的职位,朝中大臣便已经知晓赵祯心意。
当然一个枢密副使的地位还是有些低,不至于成为改革的主将。名义上东西两府都是宰相,但是就职权而言,东府即政事堂管辖政事,也兼掌军事,而枢密使只负责军事,权力要小一些。
为了给范仲淹铺路,三月份的时候,赵祯还搬开了吕夷简这尊大神,并提拔范仲淹**之人。再之后,就是六月,有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
宋朝故例,一般拜相之前都要推辞几次,说自己无德无才云云,然后皇帝下几次诏书,展示自己求贤若渴,然后顺势拜相。当然也有王安石这样的例外,在英宗时期一直不出仕,即便是出仕,也只是修个起居注而已。
八月底,也就是这一段时间,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富弼为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正相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当然参知政事这个位置已经够了,之后的王安石主持变法初,也是这个职位。
赵祯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展现自身变法图强的欲望。
这些事情都是做给外人看得,或者说给普通人看得,顶层之人早在年初就已经预料到而今了。
只是这一步同样很重要,是皇帝展现自身改革意志的时候,表态越是坚定,也就意味着赋予改革之人以更大的权力。
而范仲淹的态度,一方面感谢皇恩,另一方面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赵祯明白这是范仲淹在向他要权力,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俨然一副以你为国师的姿态,所谓周文王用姜尚也不过如此。
朝野上下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