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第二位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柴荣北征时,他是其帐下得力干将。建立宋朝后,也一直不忘收复燕云,大臣们曾奏请加尊号曰“一统太平”。赵匡胤却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不许。”可见他也是将收复燕云作为关系国运来看的。
为此赵匡胤作了文、武两手准备:文的一手是用钱赎买,为此在内府库设“封桩库”,规定凡战争缴获和国家运行剩余的钱财,都归入其中,待蓄满五百万缗后,拿这些钱去找契丹人谈判,赎买燕云地区。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军费。可惜他过早的驾崩,没来得及实施他的统一大业。
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在查看库房时看到积攒下来的金帛,不由得感叹,这么多钱,先皇还老说没钱花。不过也想解决燕云,但他比他哥哥果敢,钱留着自己花,燕云问题用军事解决。后来赵光义挟平定北汉之余威,打算乘胜把幽州拿下。
但当时大部分宋军将士接连在外打了几个月仗,都想回开封城休整,所以对进攻幽州不太热心,结果数十万人出工不出力,对着幽州城狂攻多日毫无结果,士气越来越低。赵光义不得不亲自督军在高粱河畔与辽军决战,结果宋军惨败,他乘驴车逃跑,经部下崔瀚接应才稳定下来,也是此役让其车神之名流传后世。
虽然吃了败仗,但宋太宗收复燕云的斗志并没有减弱。失败数年后,他接到密报,说大辽现在萧太后执政,政局不稳,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这样的情报显然有误,辽国此时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力不仅没变弱,反而比之前更强。
但一心想报仇的赵光义根本不愿意去辨别这份情报的真伪,第二次出兵北征。出发前,他召集众将领开会,指示他们“持重缓行,毋得贪利以要敌。”结果,东、中、西三路大军,东路的曹彬贪功冒进,把皇帝的“持重缓行”抛在脑后,在岐沟关被辽军截击,死伤数万人。西路的潘美拒绝了下属杨业的正确建议,与辽军正面硬扛,也是大败而归。
辽国反客为主,主动南犯,借此彻底打击宋收复燕云地区的信心。双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馆附近展开大兵团决战,宋军全军覆没,死者数万人。辽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占邢州、深州、德州、文安等地,至次年正月撤军北还。君子馆一战,宋军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丧失收复燕云之地的能力。
赵匡义驾崩后,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大军南下侵宋。宋朝虽进攻不行,但防守还可以。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城外辽军形成对峙。辽军一路南下,受到宋军层层阻击,仗打得并不顺利,军中悍将、先锋官肖挞凛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受影响。他们派人写信给宋真宗,表示愿意与宋重修“旧好”。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www.mimiread.com 安装最新版。】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双方礼尚往来,互通贸易。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派人赈济。宋真宗去世时,辽圣宗也率领群臣及后宫在北方集体默哀。
但宋朝其实并未放弃北伐燕云的想法,而是一直在等时机。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后金崛起。宋朝皇帝对自己搞定辽国没有信心,就想出联金抗辽的损招。结果,宋军在辽兵面前依然不堪一击,最后还是靠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宋朝得到的不过是几座空城。
不过百年进取,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甚至是引狼入室遭至亡国,也让大宋朝廷对于收复燕云地区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患了恐惧症。因而当赵昺提出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地区,将蒙元彻底赶出中原时,众臣要他谨慎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实在是前车之鉴太多了,教训也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