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武侠修真>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章 阻力重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章 阻力重重(2 / 3)

的,那么自己的诏书就等于废纸一张。且实际情况户部确实也没有余钱,夏税虽开始征收,但为了应对新币发行可能产生的情况,已经下旨缓缴,自然没有闲钱。

没钱是寸步难行,但是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赵昺突然灵光一闪,自己可以卖地啊!按照他所想,皇城虽然已经被毁,但是土地照理应该还属于自己。当下他将军营、太学机构等都迁入皇城安置。要知道皇城占地可是占了临安城近四分之一的地方,那么自己就算吃点亏,也可以算是土地置换,将过去城防区、太学及将作院和少府等机构占据的土地给了自己,只要将土地换成钱,自己岂不是便有了启动资金了。

有人会问,有人买吗?赵昺可以明确告诉你,不仅有人买,而且还得抢着买。要知道据有关学者研究,宋朝的城市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二,而这个水平放在现代都是有的吹的。城市化的提高按照现代观点就是经济模式的改变,城市经济超过乡村经济,商业比重超过农业比重。

赵昺记的还有学者对临安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后发现,临安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与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非常类似,无疑是宋代城市革命的结果。而他现在的北宫范围更小,虽处闹市之中,日夜可闻商贩吆喝声,可谓寒酸,但是还不知后人给个啥说法。所以说临安城已经具备现代城市的特点,按分类怎么也算一线城市了,自然是人口聚集之地。

不过临安城说起来真的不大,人口也不算多,尤其是在赵昺这个现代人眼中。据他入城后进行的统计,属于杭州城区的县有两个,一个仁和县,一个钱塘县。这两个县的人口,包括郊县农村人口有七十万左右。还都之后,随着大批中央官员和军队的涌入,加上流动人口也就在九十万上下,居住在城区的则在三十万以上,仍没有恢复到历史上一百五十万人的巅峰期。

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这也就是四线城市的标准。但是临安城的城区面积,也就是圈到城墙里的地方是东西五里,南北十四里,也就是十三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密度可达每平方公里三万人,而现在杭州的人口密度,市中心最高的几个区,平均是两万,而世界上的大都市,都在万人左右。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咪咪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www.mimiread.com 】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宋朝人居住的还只是单层或者双层木构建筑为主的房屋,城区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以多、高层钢筋水泥为主的现代社会。便可以想象当时城区生活的拥挤,以及可能带来的复杂问题是多么严重了,首先就是土地太贵,要想在城中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屋之困难比现代有过之而不及。

房子贵到什么程度,早在汴梁之时人们就颇为感慨了。作为官商云集的京城,汴梁的住宅无疑是特别紧张的。早在北宋初年,大学士陶毂就谈起这种“蜗居”境况,“四邻局塞,半空架板,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到了北宋末期,城市人口增长了将近一倍,住房和土地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御史中丞翁彦国指出:“京师户口日滋,栋宇密接,略无容隙。纵得价钱,何处买地?”

苏家哥俩儿都是京官,可苏东坡他一生也没能在开封买到房子,只是在其他小地方买了几套。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苏东坡很着急,最后还是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而苏辙参加工作几十年,到七十岁那年才买上房子,其是御史中丞,相当于下议院的议长,一直在京也买不起房子,直到晚年,才在开封南边的二线城市许昌盖了三间房。

在买房之前苏辙写过一首诗自嘲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又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